夺却群生夏衣,成得衲僧卧具。为伊业识茫茫,所以一夺一与。
三百四百野狐队,中有一两个不瞌睡。十方虚空百杂碎,宁不打破悭皮袋。
【注】
夺却:夺取。群生:众生,指世间万物。夏衣:夏天穿的衣裳。衲僧(nà shēng)卧具:出家修行的人用的坐垫和被子。业识:修行的见识。宁不:岂能不。悭皮袋:吝啬、小气的口袋或钱袋。
【译文】
夺走了世间所有的衣物,只留下和尚们睡觉的卧具。为了修行,必须具有无边无际的见识,所以能一夺一与。
三百四十二条野狐,中间有几条是瞌睡虫。整个十方虚空,到处都有杂七杂八的事物,难道不能打破那吝啬的小气口袋。
【赏析】
这是一首颂诗,赞颂的是“化毡”。所谓“化毡”,是一种佛教用语,指佛菩萨所化现的各种形象,即佛的身相。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将佛菩萨化现为各种形象,并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佛菩萨神通广大、无所不在的赞美之情。
首句“夺却群生夏衣”,描绘了佛菩萨化现的各种形象,仿佛是一位无所不知的大度之人,轻而易举地就夺走了世间万物的衣物,而自己却安然无恙。这里,“夺”字生动地描绘了佛菩萨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形象。
第二句“成得衲僧卧具”,“衲”是佛教用语,指出家人的袈裟。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佛菩萨化作了僧人,为自己准备卧具。这里的“成”字,不仅指佛菩萨已经化现为僧人,而且暗示了佛菩萨的智慧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能够洞悉一切,从而为自己准备合适的卧具。
第三句“为伊业识茫茫”,进一步揭示了佛菩萨的智慧之高超。这里的“业识”是指修行的见识,而“茫茫”则表示无边无际。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佛菩萨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此多的功德,是因为他有无边无际的修行见识。这里的“业识”二字,既是对佛菩萨智慧的赞美,也是对其慈悲之心的揭示。
第四句“所以一夺一与”,则是对佛菩萨行为的进一步阐释。这里的“一夺”指的是佛菩萨从众生那里夺取财物,而“一与”则是指佛菩萨将所得之物分给众生。这里的“一与”二字,既表明了佛菩萨的慷慨大度,又暗示了他在行善过程中的无私与忘我。
第五句“三百四百野狐队”,“三百四十二条野狐”是对佛菩萨化身形象的夸张描绘。这里的“野狐”一词,既指狐狸,又含有狡诈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佛菩萨化身为各种形象,如同三百四十二条狡猾的狐狸一般。这里的“三百四十二条野狐队”,既是对佛菩萨化身形象的夸张描绘,又是对其所行善事数量之多的赞美。
第六句“中有一两个不瞌睡”,则是对佛菩萨化身形象的一种调侃。这里的“不瞌睡”一词,既指没有睡着,又含有警觉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佛菩萨化身为各种形象,但是其中仍有少数几个是清醒的。这里的“不瞌睡”,既是对佛菩萨清醒之态的赞美,又是对其慈悲之心的揭示。
第七句“十方虚空百杂碎”,则是对佛菩萨化身形象的一种概括性描述。这里的“十方虚空”指的是整个宇宙空间,而“百杂碎”则形容了佛菩萨化身形象的多样性。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佛菩萨的化身遍布整个宇宙空间,形态各异,犹如百宝箱般丰富多彩。这里的“百杂碎”,既是对佛菩萨化身形象的赞美,又是对其智慧之高超的赞誉。
最后一句“宁不打破悭皮袋”,则是对佛菩萨化身形象的一种寓意性描述。这里的“悭皮袋”指的是吝啬之人所持的小气袋子,而“破”则表示打破。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佛菩萨的化身无处不在,其功德之大,岂是吝啬之人所能比拟?因此,佛菩萨的存在,无疑是对那些吝啬之人的一种警示和劝诫。
这首诗通过对佛菩萨化身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其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其慈悲之心的赞美和对其智慧之高超的赞誉。同时,通过讽刺吝啬之人,也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