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门西关失却柱杖,木平万载县里拾得。恰似郑州却出曹门,何处待此左科禅客。
【注释】
失:失落。紫竹柱杖颂:即《紫竹寺》一诗。颂:赞歌,歌颂之意。袁门:指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古称袁门。西关:指袁州的西关,这里借指袁州城。失却:失去。木平万载县里拾得:在江西万载县拾到。万载:县名,在今湖南省境内。曹门:指曹州(今山东省菏泽市一带),古代曹州为宋、元时山东东路路治所在。出:出现,这里指“出现”的意思。待此左科禅客:等待这位来自左科的僧人来此参禅。左科:宋代科举制度,考试分为两科进行,以右科为主,左科为次。禅客:佛教僧侣。
【赏析】
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当时作者任国子博士,在京城长安任职。他写这首诗主要是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首联是说诗人在长安城中失去了拄着紫竹制作的柱杖,而他在万载县又找到了一根,正好与郑州出现的那根柱杖相似。这两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失去的柱杖喻为郑州所出现的柱杖,又将万载县得到的柱杖比作郑州的柱杖,从而表现了他失落后的喜悦心情。
第二联紧承上联之意,表达了诗人在长安城内寻到了拄杖后的欣喜之情。诗人用洛阳和曹州这两个地名作为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他寻杖的情景。这一联中,诗人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洛阳与曹州两地的并列,以及曹州出现的杖与长安失掉的杖的对比,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在长安城中寻找拄杖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长安城的眷恋之情。
第三联是说等待着那位来自左科的僧人来到长安城来参禅。这一联中,诗人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以左科僧人为例,暗示自己与友人之间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目标。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他对长安城的眷恋之情,因为他在这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与友人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刻。
此诗通过对柱杖的描述和对友人的回忆,传达了诗人对长安城的喜爱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