曩事何人为证明,白云深锁翠微坑。
已闻过去辟支佛,未见如来弥勒生。
【注释】
佛窟寺:佛窟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双塔寺西侧。据《清凉山志》载:“佛窟寺,晋僧昙曜所建。”隋开皇九年(589),文帝诏令天下州城各置一寺,并派僧人玄奘等12人到全国各地考察佛教建筑,其中对佛窟寺的评价很高,称其“高显宏丽”。唐贞观十一年(637)改称大佛寺。
曩事何人为证明:指佛窟寺在历史上曾是辟支佛和弥勒佛出世修行的地方。“曩”是过去的意思。
白云深锁翠微坑:意指佛窟寺周围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如同把一座寺庙深藏在翠微的山谷之中。这两句诗描绘了佛窟寺周围幽静秀丽的自然景色。
已闻过去辟支佛,未见如来弥勒生:指佛窟寺是辟支佛出世修行的地方,但却没有见到过如来佛(指弥勒佛)出世的地方。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佛窟寺历史意义的思考和对佛教文化传承的关注。
【赏析】
首联点出了佛窟寺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曩事”二字,表明作者要追溯佛窟寺的悠久历史;“何人”二字,则表示作者对此一无所知。“为证明”,表明佛窟寺曾经是辟支佛出世修行的地方。“白云深锁翠微坑”,则描绘了佛窟寺周围的自然风光。
颔联则进一步展开对佛窟寺的描绘。“已闻过去”四字,表明作者已经知道佛窟寺与辟支佛和弥勒佛有关;“未见如来”四字,则表明作者尚未见到真正的如来佛出世的地方。这两句诗既表现出了作者对佛窟寺历史的了解程度,也体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传承的关注。
颈联则转向对佛窟寺本身进行描述。“云深”二字,表明佛窟寺周围环境优美;“翠微坑”,则是指佛窟寺所处的山谷。这两句诗描绘了佛窟寺的幽静秀美之景。
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对佛窟寺的感慨之情。“为证明”四字,表明佛窟寺曾经是辟支佛出世修行的地方;“未见”二字,则表明佛窟寺至今仍然未能见到真正的如来佛出世的地方。这两句诗既体现了作者对佛窟寺历史意义的思考,也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期待。
这首诗通过描绘佛窟寺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以及周围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佛窟寺作为辟支佛和弥勒佛出世修行地方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对佛窟寺本身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