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无心与世闻,好将踪迹远离群。
别来沧海孤舟月,归去青山半榻云。
顿觉有生皆幻梦,更寻无地避尘氛。
东林莲社诗盟在,相送河桥已夕曛。
”`
出世无心与世闻,好将踪迹远离群。
别来沧海孤舟月,归去青山半榻云。
顿觉有生皆幻梦,更寻无地避尘氛。
东林莲社诗盟在,相送河桥已夕曛。
赏析
《龟山禅寺赠僧柏庭》是宋代诗人黄希武的作品。此诗通过描绘出世僧人的心境,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超然和对佛学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出世无心与世闻”等句,传达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以及对佛教真谛的追求。
首句“出世无心与世闻”,直接点明了主题,表明诗人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上的清净和自由。接下来的诗句“好将踪迹远离群”,则展现了诗人选择独行其道的决心,不随波逐流,保持内心的独立和坚定。这种心态在佛教文化中尤为珍贵,它反映了诗人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第二联“别来沧海孤舟月,归去青山半榻云”,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沧海、孤舟、月夜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象征着诗人心灵的宁静和超脱。而“归去青山半榻云”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依赖,也暗示了他对于精神家园的寻找。
第三联“顿觉有生皆幻梦,更寻无地避尘氛”,则是对前两联的升华。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世事纷争的认识,认为一切都只是梦幻泡影,无需执着于世间的一切。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深刻体悟,也是他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一句“东林莲社诗盟在,相送河桥已夕曛”,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东林莲社作为佛教团体的象征,代表了诗人心中的精神寄托和信仰。而“相送河桥已夕曛”则描绘了一幅离别的画面,夕阳西下,送别的场景显得格外凄凉。然而,这也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仍然坚持不懈。
《龟山禅寺赠僧柏庭》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和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释:
- 龟山禅寺:一座位于中国某地的佛教寺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 出世无心与世闻:表示诗人已经超脱了世俗的纷扰,专心修行,不再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
- 好将踪迹远离群:意为诗人愿意远离喧嚣的人群,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 别来沧海孤舟月:形容诗人独自在海上漂泊,夜晚看到孤独的月亮,增添了几分寂寞和冷清。
- 归去青山半榻云:意味着诗人回归自然,享受山水之间的宁静和和谐。
- 顿觉有生皆幻梦,更寻无地避尘氛: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世事纷争的深刻认识,认为一切都只是虚幻的幻影,不必过于执着。
- 东林莲社:指的是佛教团体东林寺的一个分支,以弘扬佛法、促进信徒修行为目的。
- 相送河桥已夕曛:形容诗人离开时的情景,夕阳已经落下,天色渐暗,给人一种别离的悲凉之感。
- 诗盟:指文人墨客之间的文学交流和相互鼓励,是一种高尚的艺术追求。
- 相送河桥:指诗人告别友人或亲人时的场景,河水桥梁作为背景增添了离别的氛围。
- 夕曛:夕阳的余晖,象征着一天即将结束,也暗示着诗人即将开始新的旅程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