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一再清,似是上古时。
风雅久已降,后来无文辞。
清风日沦落,世道皆如兹。
工华不工实,此话我所疑。
文章有心印,昔人端不欺。
但恨智者少,吾亦少卑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全诗内容,然后分析每句诗句的含义和作用,最后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赏析。
第一联“黄河一再清,似是上古时”,写黄河一泻如练的景象。黄河之水自昆仑山发源,流经九曲,到龙门再折为九派,汇入东海。黄河的水势浩荡,一泻千里;河水清澈,波平如镜,所以用“一再”来描绘它,表示黄河的源远流长。“似是上古时”,表明黄河源头古老,水流悠远。
第二联“风雅久已降,后来无文辞”,意思是说:高雅的风骨已经衰微了,而后来的文人却不再追求文采了。“风雅”指《诗经》中的风雅传统,这里借指文章的风骨和格调。“久已”表明这种状况已经持续很久了。“后来无文辞”说明作者认为后来的文人没有继承传统的文风。
第三联“清风日沦落,世道皆如兹”,“清风”指正直的风气,这里借指正直的文人。“日沦落”意味着正直的风气日渐衰落,“世道”是指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风气。“皆如兹”表明这种趋势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
第四联“工华不工实,此话我所疑”,意思是说:那些华丽而不务实的文章,我对此表示怀疑。“工华”指华丽而有文采的文章,“工实”指朴实无华、质朴自然的文章。“此话”代指前文的观点。作者认为有些文人追求华丽而不求实际的内容,这是值得怀疑的。
第五联“文章有心印,昔人端不欺”,意思是说:文章里面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人的作品是不会骗人的。“心印”指内心所要传达的东西,“有心”指有思想、有情感。“昔人”指的是古代的文人。《论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和讨好的外貌很少能成为仁德的人。”孔子认为,虚伪的花言巧语和讨好的外貌不是真正的仁德。孔子的话是对后人的一个警示,告诫人们不要在言辞上做文章,而要注重内心的修养。
第六联“但恨智者少,吾亦少卑之”,意思是说:可惜懂得这种道理的人太少了,我也因此常常感到自卑。“但恨”是感叹词,表遗憾之意。“少”是少的意思。“卑之”是谦辞。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也很希望有更多懂得这种道理的人,但我也因此常常感到自己不够格而感到自愧不如。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后周时期社会风气的忧虑之情。首联写黄河之水澄清如镜;颔联写后周时期的文人已不复有古文之美;颈联写后周时期世风日下,文人崇尚华丽而不重实在;尾联写自己对文人缺乏真正学问的担忧。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以及对后世文人的担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