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郊小队暂徘徊,谁信儒门出将才。
千骑控弦吴月满,一声鸣角楚天开。
赋诗已是夸横槊,看剑何妨更引杯。
收取中原报明主,凌烟事业正相催。

【注释】

和吴守赋秋阅之什:和,应作“酬”,指和诗。吴守,即吴郡太守。赋秋阅之什,指在秋天时举行校猎。赋,指赋诗。秋阅,指秋猎,古代帝王为了练习武艺或检阅军队,往往于秋天举行校猎。秋郊小队暂徘徊,谁信儒门出将才:秋郊,指郊外的狩猎场。徘徊,指徘徊观望。儒门,指儒家学派的人。将才,指将帅之才。谁信,指哪能相信。儒门,指儒家学派的人。

千骑控弦吴月满,一声鸣角楚天开:千骑,指一千名骑兵。控弦,拉弓射箭。吴月,指南唐的吴地,这里泛指吴地之月。鸣角,指吹响号角。楚天,指楚国的天空。这里泛指南唐,以表示作者对吴地的景仰之情。

赋诗已是夸横槊,看剑何妨更引杯:赋诗,指写诗。夸,这里是赞美之意。横槊,持槊,槊是长矛。这里指手持长矛。看剑,指观赏宝剑。引杯,指饮酒。

收取中原报明主,凌烟事业正相催:收,攻取;中,指中原;原,指土地;明主,明智的国君;凌烟阁,古代用以收藏功臣画像和记功文字的地方。这里借指朝廷。

赏析:

《秋猎》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诗人在郊外秋日打猎时的观感,颔联写秋夜猎场上万箭齐发、鼓角齐鸣的壮观场面,颈联写诗人与吴守同赏美景并抒发壮志豪情,尾联写诗人渴望收复中原为国立功的愿望。全诗气势雄浑,意境阔大,语言简练而生动传神。

首联“秋郊小队暂徘徊,谁信儒门出将才”,诗人从秋日打猎的场合入手,表现了他对儒生才能的认识和评价。秋郊打猎是一项重要的军事训练活动,也是检验将士们武艺高低的重要机会。诗人在这里说“秋郊小队暂徘徊”,表明自己只是暂时地观看而已,并没有参加实际的打猎活动。同时,也暗示了他对于这种场面并不陌生,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多次参加过类似的活动。那么为什么还要说“谁信儒门出将才”呢?这是因为儒生通常都是文弱书生,很难想象他们能够成为战场上的将领。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儒生就一定不能成为将领,只能说他们在这方面的可能性较小罢了。因此,诗人在这里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中间两联“千骑控弦吴月满,一声鸣角楚天开”,进一步描绘了秋夜猎场上的壮丽景象。千骑,指一千名骑兵;控弦,指拉弓射箭;吴月,指南唐的吴地,这里泛指吴地之月;鸣角,指吹响号角。这些词语都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秋夜猎场上的氛围和场景。其中,“千骑”一词既体现了数量之多,又展示了队伍之整;“吴月”一词则巧妙地运用了地名和自然现象相结合的方式,既增加了诗歌的美感,又为下文铺垫了背景;“鸣角”一词则直接点明了这一场景的主要特征——号角声响彻天际。

接下来两句“赋诗已是夸横槊,看剑何妨更引杯”,则更加深入地探讨了儒生在战场上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赋诗是指写诗赞美英雄人物;横槊则是手持长矛的意思;看剑则是指观赏宝剑。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既然已经能够通过写诗来赞美英雄人物了,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再去学习武艺呢?更何况我们还有更加重要的任务——观赏宝剑!这里的“已”字和“何妨”二字都起到了强调作用,使得整句话更加突出和有力。

最后一句“收取中原报明主,凌烟事业正相催”,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这里所说的“收取中原”是指收复失地;“报明主”则是指报答君主的信任和支持;“凌烟事业”则是指朝廷上的功绩和名声。这四句话共同构成了一个宏伟的前景画面,其中既有对过去的回顾和总结,又有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