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从野叟问耕桑,说到春来日日忙。
老尽吾蚕桑自绿,化残胡蝶麦犹黄。
迎梅已过三旬雨,秧稻初齐五月凉。
天上何人调玉烛,但知击壤乐时康。

以下是对虞俦的《五月四日过西山道院田间记老农语》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诗句原文

偶从野叟问耕桑,说到春来日日忙。
老尽吾蚕桑自绿,化残胡蝶麦犹黄。
迎梅已过三旬雨,秧稻初齐五月凉。
天上何人调玉烛,但知击壤乐时康。

翻译与注释

  • 偶从野叟问耕桑(偶尔从一位老农那里询问耕种之事)
  • 说到春来日日忙(谈及春天时,每日忙碌于耕作)
  • 老尽吾蚕桑自绿(我的蚕豆和桑树在春天已经变绿了)
  • 化残胡蝶麦犹黄(蝴蝶已飞走,但麦田依然金黄色)
  • 迎梅已过三旬雨(迎接梅花的季节已过去,经历了三十天的雨水)
  • 秧稻初齐五月凉(稻田刚开始长成,五月已经开始凉爽)
  • 天上何人调玉烛(天上有谁在调整那白玉色的蜡烛呢?)
  • 但知击壤乐时康(只知道用石子敲击土块的乐趣,快乐时光安康)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虞俦的作品,记录了他在某一天访问西山道院时,见到田间的老农和他交流的情景。诗中通过对春天田野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循环和农民辛勤工作的感受。

首句“偶从野叟问耕桑”,通过“偶”字传达出偶然间的行为,展现了诗人对农事生活的好奇心。第二句则直接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和农田的繁忙景象,体现了自然界生机勃勃的状态。接下来的几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季变化,如蚕豆和桑树变绿,蝴蝶离去,以及迎梅季节的结束。这些细节描绘不仅展示了春天的自然美,也反映了农民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适应。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理想状态的想象,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这两句诗以富有哲理的方式结束全文,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五月四日过西山道院田间记老农语》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感的诗歌。它不仅反映了宋代农村的生活场景,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