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月暮春天,上巳清明五日前。
红杏园林初过雨,绿杨庭院欲生烟。
无花无酒伤今日,宜麦宜蚕胜去年。
却怪山中时候早,树林深处有鸣蝉。
注释:
江南三月,暮春时节,清明节前五日。
红杏园林经过初过雨的滋润,显得更加鲜嫩;绿杨庭院,欲生薄烟。
没有花也没有酒来伤悲今日,麦子丰收,蚕丝丰满,比去年更好。
却奇怪山中的春天来得这么早,树林深处有蝉在鸣叫。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清明时节江南景色的诗作。诗人以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感受捕捉到了清明时节江南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表达了对大自然、生命以及生活的赞美之情。
首句“江南三月暮春天,上巳清明五日前”,直接点明时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江南三月,正是春意盎然的季节,而此时正值上巳节前的清明时节,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里的“江南”不仅指地理位置,更暗含一种文化内涵——江南地区的山水、风俗等都深深地烙印在这里的土地上,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次句“红杏园林初过雨”,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红杏树下,园林之中,刚刚经历了一场春雨的洗礼,显得格外清新。雨后的空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感觉心旷神怡;雨后的阳光透过树梢,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影子;雨珠挂在花瓣上,晶莹剔透;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让人陶醉其中。
第三句“绿杨庭院欲生烟”,诗人又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另一幅生动的画面:绿杨树上挂满了嫩绿的叶子,仿佛给整个庭院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外衣。微风吹过,树叶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影子;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草木香气。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而宁静的画面,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
第四句“无花无酒伤今日,宜麦宜蚕胜去年”,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虽然今天没有鲜花和美酒来陪伴,但是有丰收的麦子和兴旺的蚕桑业,比去年更有成就。这里的“宜麦宜蚕”不仅代表了农作物的生长,也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五句“却怪山中时候早,树林深处有鸣蝉”,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他惊讶地发现,山中的春天来得这么早,树木深处传来一阵阵蝉鸣声。这里的“却怪”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惊奇和赞叹。同时,这也是一种对生命的赞美,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魅力。
整首诗通过对江南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气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