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对延英日,诸公叹弗如。
敢言天下事,不负案头书。
此去朝双阙,悬知有异除。
荣途方着脚,未用曳长裾。

【注释】:

①延英:宫名。在大明宫之西,唐玄宗于每日朝会后,常与翰林学士在此处谈论政事,谓之“延英召对”。②诸公:指朝廷中大臣和百官。③案头书:谓案上所放的书卷。④双阙:即皇宫的两扇门,用以出入宫禁。⑤曳长裾:拖着长袍子。古代儒生多穿长袍,故云。⑥荣途:仕途光明之路。⑦着脚:踏上政治舞台。⑧曳长裾:拖着长袍子。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胡仲立即将入朝为官,作者送他时作此诗相赠,希望他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全诗语言朴实,风格平易。首联直叙其入仕前的情况;颔联以“敢言天下事”点明其敢于议论国事的特点;颈联赞扬其有才干、有前途;尾联鼓励他不要自满,要不断进取。

首句写胡仲立入朝前的情况:“昔对延英日”,是指过去曾在延英殿(宫中的正殿)与皇帝论政议事的日子。当时,朝中的一些大臣和官员经常聚集在一起,向皇帝陈述国家大事,提出各种建议。“诸公叹弗如”,意思是他们都很佩服胡仲立的才能,认为他比自己高明得多。“诸公”指当时的一些朝廷大臣和百官。“叹弗如”是说这些大臣和官员都自认不如胡仲立。“叹弗如”三字用得很巧妙,既表明了他们的自负,也表现了胡仲立的谦逊。这种态度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诗人特地加以赞颂:“敢言天下事,不负案头书。”意思是说自己敢于向皇上献言献策,而这一切又都得益于平时刻苦学习的结果。这里不仅表达了他对胡仲立的赞赏之情,也反映了他对读书人应该具备的品质的认识。

第二句承上启下,转入送别的主题:“此去朝双阙,悬知有异除。”意思是说现在他将要入朝为官,到皇宫里去接受皇帝的任命了。“朝双阙”指进入皇宫,接受皇帝的任命。“双阙”指的是皇宫的两座大门。“知有异除”则是指相信他这次入朝将会遇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机会。“异除”,即特殊的任命或差使。这句诗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首先,它表达了诗人对胡仲立入朝为官的祝贺之情。其次,它也暗示了胡仲立这次入朝将会遇到一个不同寻常的机遇。最后,它还可以看作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能够有机会到皇宫里去接受皇帝的任命,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诗人对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第三句承接上句,继续写胡仲立入朝为官后的情况:“此去朝双阙,悬知有异除。”意思是说现在他将要入朝为官,到皇宫里去接受皇帝的任命了。“知有异除”指相信他这次入朝将会遇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机会。“异除”,即特殊的任命或差使。这句诗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首先,它表达了诗人对胡仲立入朝为官的祝贺之情。其次,它也暗示了胡仲立这次入朝将会遇到一个不同寻常的机遇。最后,它还可以看作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能够有机会到皇宫里去接受皇帝的任命,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诗人对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第四句紧承上句,进一步写胡仲立入朝为官后的情况:“此去朝双阙,悬知有异除。”意思是说现在他将要入朝为官,到皇宫里去接受皇帝的任命了。“知有异除”指相信他这次入朝将会遇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机会。“异除”即特殊的任命或差使。这句诗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首先,它表达了诗人对胡仲立入朝为官的祝贺之情。其次,它也暗示了胡仲立这次入朝将会遇到一个不同寻常的机遇。最后,它还可以看作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能够有机会到皇宫里去接受皇帝的任命,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诗人对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第五句承上启下,再写胡仲立入朝为官后的情况:“荣途方着脚”。意思是说他现在的前程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荣途”指美好的前途或前程。“方着脚”指开始起步或刚刚开始走。这里的“方”字表示正在进行中的意思,强调了这是一个刚刚开始的过程。同时,“着脚”也可以理解为正在踏上人生征途,准备大展宏图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胡仲立入朝为官后的美好祝愿。他认为,既然胡仲立已经踏入了仕途的大门,那么他一定能够在这个新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第六句承上启下,再写胡仲立入朝为官后的情况:“未用曳长裾。”意思是说他现在还不需要拖着长长的袍衣四处走动,等待机会。“曳长裾”指穿着长袍,等待机会。这里的“曳”字表示拖着的意思,突出了等待状态的特点。同时,“未用曳长裾”也可以理解为他现在还没有完全放下架子或者不愿意主动出击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胡仲立入朝为官后的期望和祝愿。他认为,既然胡仲立已经踏入了仕途的大门,那么他一定能够在这个新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同时,他也相信胡仲立一定能够在官场上逐渐成熟起来,最终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政治家。

整首诗通过对胡仲立入朝情景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他入朝为官的祝贺和期望之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胡仲立入朝为官后的风采和才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和人们对政治的态度和看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