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狎猿驯遂性情,恍然疑不是丹青。
岂忧夜猎林中去,只欠秋吟月下听。
举目便同临涧谷,此身全恐寄郊坰。
山容野态穷微妙,造化争功六幅屏。

【注释】

次韵三司蔡襄芦雁獐猿二首:这是王安石为蔡襄的《芦雁》诗所写的和诗。芦雁、獐猿,皆指画中物。“山容野态”,即指画中的景物。六幅屏:指画。

【赏析】

《次韵三司蔡襄芦雁獐猿二首》,王安石与蔡襄同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们两人都善书法,蔡襄尤精于书学。他一生好学不倦,尤其酷爱绘画。其书法、绘画俱有很高造诣,人称“一门三绝”。他的画多取材于山林草石,而诗则多写自然风景。此诗是应友人蔡襄的《芦雁》诗所激发,写的是画家对绘画艺术的感受。

第一首起句“獐狎猿驯遂情性”,说画师善于捕捉各种动物的神情动态,把动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它们仿佛就在眼前一样。接着“恍然疑不是丹青”一句,又进一步强调了画中物具有一种超尘脱俗的境界。作者用“丹青”比喻画家的绘画艺术,意指画家的绘画艺术高超,能使画中的景物仿佛就在眼前一样,让人难以分辨真假。“岂忧夜猎林中去”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充解释。作者担心自己不能像画中的獐、猿那样在树林里自如地活动,因为自己无法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地进行狩猎活动。最后两句“只欠秋吟月下听”和“举目便同临涧谷”都是对画中景色的具体描写。这两句话分别描绘了画中的秋景和涧谷之景。秋景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涧谷之景则给人以清幽恬静的感觉。整首诗通过描绘画中物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绘画艺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第二首诗起句“举目便同临涧谷”,与第一首诗的起句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画中景物与诗人内心的相通。接着“此身全恐寄郊坰”一句,又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绘画艺术的向往之情。这里的“郊坰”是指野外旷远之地,诗人担心自己的身心会像画中的景色一样被寄托在遥远的地方。最后两句“山容野态穷微妙,造化争功六幅屏”是对画中景色的具体描写。这两句话分别描绘了画中的山体形态和山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山体形态各异,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山水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观。整首诗通过对画中景色的具体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绘画艺术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