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西园作者谁,公今不感咏歌之。
千馀骑拥频来赏,四十年间尚去思。
稚耋行谣方载路,主宾高会正乘时。
也知此乐同民乐,况有前贤台沼诗。
【注释】
①越有西园:指越王勾践的西苑。②公今:指蒋堂。不感:不以为意。咏歌:吟咏歌唱,歌颂。③稚耋:指老人与小孩,泛指百姓。行谣:民间的歌谣。方载路:正在路上传唱。主宾:主人和客人。高会:盛大的聚会。正乘时:正好赶上了好时候。也知:自然知道。此乐:这里的快乐。同民乐:和老百姓的快乐一样。前贤:前辈贤人。台沼诗:指《东都赋》中关于洛阳台池、洛水、涧水、伊水等景物的描写,是一篇辞藻华丽、文思敏捷的作品。
【赏析】
此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诗人在杭州任通判期间。
起联“越有西园作者谁,公今不感咏歌之。”说越王勾践的西苑,不知是谁建造的。如今蒋堂大人却不为它所感动而吟咏歌颂。这两句以反问形式提出主题:西园之美,为何蒋堂大人不为之感怀吟诵?“千馀骑拥频来赏,四十年间尚去思。”说蒋堂大人率领千多名随从骑马前来游览观赏,已经过了四十多年了,然而蒋大人却仍然念念不忘,怀念不已。这两句写蒋堂大人对西园的深情怀念,突出了西园的美名。“稚耋行谣方载路,主宾高会正当时。”“稚耋”(指老人和孩子)在路上传唱着西园的歌谣,宾客主人们在这里举行宴会正逢其时。这两句写西园之美,已引起百姓的共鸣,而且得到了贵宾们的赞赏和赏识。
颔联“也知此乐同民乐,况有前贤台沼诗。”说知道这样的游乐,同老百姓的快乐一样,何况还有《东都赋》中那篇关于洛阳台、池塘、涧、洛水的优美辞藻呢!这是说西园美景美不胜收,不仅使蒋堂大人为之留恋忘返,连百姓们也为之陶醉。
尾联“前贤”二句点明题旨,说明蒋大人的思念和赞美,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根有据的。他之所以念念不忘,正是由于前人的功绩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