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处高斋昼杜门,溪亭来往间开樽。
钓台逸老心非傲,浮石仙人迹尚存。
对岸烟林双佛寺,隔滩风笛一渔村。
濯缨岂独酬吾志,清有沧浪示子孙。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第1句:“静处高斋昼杜门”

  • “静处”:指的是安静的地方,没有喧嚣。

  • “高斋”:指的是高处的房间,可能是指书房或者书房外的某个地方。

  • “昼”:在这里指的是白天。

  • “杜门”:闭门不出,不与人交往。

  • 译文:在安静的地方,我整天关着门,不与人交往。

  • 第2句:“溪亭来往间开樽”

  • “溪亭”:指溪边的小亭子。

  • “来往间”:在来回之间。

  • “开樽”:打开酒壶喝酒。

  • 译文:我在溪边的亭子里来回走动,时不时地打开酒壶喝上几杯。

  • 第3句:“钓台逸老心非傲”

  • “钓台”:古代的钓鱼台,可能是一个地名。

  • “逸老”:指的是超脱世俗、不拘小节的老者。

  • “心非傲”:表示内心并不骄傲。

  • 译文:这位超脱世俗的老者并不骄傲。

  • 第4句:“浮石仙人迹尚存”

  • “浮石”:指浮在水面上的石头。

  • “仙人”:指神仙。

  • “迹尚存”:痕迹还保留着。

  • 译文:这块漂浮在水面上的石头上,仍然留有神仙的痕迹。

  • 第5句:“对岸烟林双佛寺”

  • “对岸”:指的是对面的岸。

  • “烟林”:指烟雾缭绕的树林。

  • “双佛寺”:有两个佛寺。

  • 译文:在我对面那片烟雨蒙蒙的树林中,有两个佛寺。

  • 第6句:“隔滩风笛一渔村”

  • “隔滩”:隔着一条河的另一边。

  • “风笛”:吹笛声。

  • “一渔村”:只有一个渔村。

  • 译文:在另一条河的另一边,吹着笛子的是只有一个渔村。

  • 第7句:“濯缨岂独酬吾志,清有沧浪示子孙”

  • “濯缨”:洗去帽子上的缨带,表示清洁自己。

  • “沧浪”:指大海,也常用来比喻广阔的胸怀。

  • “示子孙”:告诉子孙。

  • 译文:洗涤自己,清洁心灵,难道只是为了报答自己的志向吗?这种清新的精神风貌,应该让子孙继承和发扬光大。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描述,他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享受,以及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诗中的”濯缨”一词,形象地描绘了他在溪边洗帽的场景,同时也象征着他的心境如水般清澈透明。诗中的”浮石仙人迹尚存”,则是对自然和历史的感慨,表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