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事今无几,清霜苦见侵。
寒深落雁渚,风急捣衣砧。
翠縠纹秋水,斑绡缬雾林。
洞阳栖隐地,楼观白云深。
【注释】
(1)望洞阳:即望洞,指洞阳观,在今安徽省贵池市南。
(2)岁事:年景。今无几:今年已过半,时当早春。
(3)清霜苦见侵:秋霜冷冽,侵入肌肤。
(4)寒深落雁渚:雁是候鸟,每年春秋两季必至南岸的沙洲上栖息,故称雁渚。此句谓雁渚上的寒气已深,飞雁难避。
(5)风急捣衣砧:秋风凛冽,吹动衣服作响。
(6)翠縠纹秋水:波光粼粼的秋水,如翠绿的皱折纹。縠纹,绉纹。
(7)斑绡缬雾林:淡青色的轻纱,绣有花纹,如雾气笼罩树林。
(8)洞阳栖隐地:即洞阳观,为道教徒修炼之处,亦称“仙都”,在今安徽贵池市南。栖隐,隐居。
(9)楼观白云深:观中楼台高耸,云雾缭绕。
【译文】
今年春天已过大半,秋霜冷冽侵袭肌骨,雁渚上的寒气深重,秋天的风急促地吹动衣服作响,波光粼粼的秋水像翠绿色的绉纹,淡青色的轻纱上绣着花纹,如雾气笼罩树林,洞阳观是道教徒修炼之地,也称为“仙都”,楼台高耸入云,云雾缠绕其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乾元二年(759)春天在宣州(今属安徽)作的一首七绝,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及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以清新的语言描绘了宣城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首联“岁事今无几,清霜苦见侵。”写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诗人用“岁事”二字,概括了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无情;以“无几”形容自己年华的易逝,暗示自己身在异乡,而家乡的亲人却年老体衰,令人担忧。“清霜苦见侵”一句,则通过“清霜”、“苦见”、“侵”等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家乡早春时节的寒冷天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家乡的思念之情。
颔联“寒深落雁渚,风急捣衣砧。”继续写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用“寒深”和“风急”两个词来形容家乡的天气,进一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落雁渚”和“捣衣砧”这两个意象,则更加具体地描绘了家乡的景色,使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加深刻。
颈联“翠縠纹秋水,斑绡缬雾林。”则是对景物的细致描绘。“翠縠纹秋水”,将秋水比喻为翠绿的绉纹,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秋水的波纹之美;而“斑绡缬雾林”则用淡青色的轻纱上绣有花纹来描绘树林之美丽,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两联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尾联“洞阳栖隐地,楼观白云深。”则是对诗人自身的感慨。“洞阳栖隐地”指的是诗人居住的地方,而“楼观白云深”则是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逃避之意。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又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