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子陵边水自流,夕阳无语倚松舟。
乍逢风月羞为客,及到溪山识尽秋。
移树断蝉初过雨,立沙孤雁偶随鸥。
乡心旅思何人会,芦苇萧萧一笛幽。
【注释】
秋晚舟泊桐江:秋天傍晚时,诗人乘小舟停泊在桐江边。严子陵:春秋时齐国人。隐居在富春山中,自称为“七十二峰高士”,后人尊之为“钓翁”。水自流:指江水自然流淌。夕阳无语倚松舟:傍依着松树的小船,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孤寂。乍逢风月羞为客:突然遇到美好的景致而感到羞愧,因为自己是个过路的客人。及到溪山识尽秋:等到游览了溪山之后,对秋色已了然于胸。移树断蝉初过雨:雨后,树枝上的知了被移走了。立沙孤雁偶随鸥:站立在沙滩上,孤单的大雁偶尔跟着海鸥飞。乡心旅思何人会,芦苇萧萧一笛幽:思念家乡的心境和旅途的愁绪无人能体会,只有那萧瑟秋风中的芦花伴随着我吹起一支笛子。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桐江边泊舟时的所见所感。全诗写秋景、秋情,但无一语直接点明“秋”,而是通过写景物的变化来表达。首联写秋水自流,诗人凭栏远眺;颔联写诗人因遇美景而生出“客”的感觉;颈联写诗人因遇美秋景而产生归隐的愿望,尾联写诗人因思念家乡而发出凄凉的哀鸣。诗中多处写到“风”“月”“秋”,这些意象都带有某种象征意义,如秋风、明月、秋色等,都是引发诗人感情的媒介或触发点,诗人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首联写桐江西面江岸的景色。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老师,隐居在桐江一带,所以此处有江边的严子陵祠。江水自流,没有堤防,所以用“流”字。“严子陵”三字点出题意。严子陵是古代著名的隐士,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慕荣华。他的居所周围环境清静优美,所以诗人登临此地,不禁产生了“水自流”的感觉。“夕阳无语倚松舟”一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江天晚照图。这里,夕阳、松树、舟船三个物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恬静而又略带孤独的意境。“倚松舟”的动作描写,不仅写出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而且表现了他面对浩渺宇宙的渺小之感。
第二联写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眺望四周的山水景色,心中涌现出归隐的愿望。“乍逢风月羞为客”,这是说诗人在欣赏美丽的风景时,内心感到惭愧和羞涩,因为作为一个过客,他不能尽情地欣赏这风月之美。这里的“风月”既指的是自然景观,也隐喻着美好的人生际遇,诗人对此感到害羞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是一个过客,不能像当地人一样充分体验和享受这一切。接着,诗人转向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色,并表达了他对这种景色的深刻理解和感受。他注意到了溪山的变化,以及它们所传达出的秋天的气息。这一联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联写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沙滩上,看着一群大雁偶尔跟随海鸥飞行,引发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大雁和海鸥分别象征着自由和宁静的生活,而诗人则渴望摆脱束缚,寻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这一联想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意境,也深化了读者对于诗人情感的理解。
诗人发出了深沉的叹息:“乡心旅思何人会?芦苇萧萧一笛幽。”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郁。他怀念故乡,同时也感叹自己漂泊在外的孤独生活。在寂静的芦苇丛中吹起笛子,更增添了一股悲凉的气氛。这句诗不仅总结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整首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整首诗通过对秋江晚霞、归隐愿望、自然风光和孤独情绪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它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篇,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思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