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格了使湖南,又似当年朱晦庵。
问学如公真少辈,请将大道讲毡谈。
【注释】
寄高耻堂:寄给高耻堂的诗。江西格了使湖南,又似当年朱晦庵:指朱熹在江西时,与江西学者交往甚密,后被派往湖南,也与湖南学者有往来。晦庵,朱熹的号。
问学如公真少辈,请将大道讲毡谈:指朱熹与江西学者交往,请他们讲解《大学》《中庸》等书。公,对朱熹的尊称。毡,用羊毛织成的毡子。
【赏析】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著作很多,其学说影响深远。此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初春,当时朱熹已五十一岁,此时他正由江西调任湖南提点刑狱官。诗人以“寄”字开篇,表明这是一封书信,信中表达了他对朋友的问候和希望,并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江西期间,曾与江西的学者进行过深入的交流,并在晚年被派往湖南,继续传播其理学思想。此诗便是诗人写给高耻堂的信中的一段,表达了他对朋友的问候和希望,同时也表达了对其敬仰之情。
诗的前两句主要描述了朱熹在江西与学者们的交往情况,强调了他的学术影响力。朱熹在江西期间,与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其中一些学者还向他请教了许多重要的问题。这些学者都是当时的名流,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学问水平都非常高,因此朱熹对他们都非常尊重。
朱熹在湖南期间,也继续着他的学术活动。他不仅向当地的学者传授他的理学思想,还邀请了一些学者前来听他讲解《大学》和《中庸》等书。这些讲座都是非常精彩和深入的,吸引了许多学者前来聆听。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朱熹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他对他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朱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总是非常真诚和谦逊。这种品质使得他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誉。
此诗通过描述朱熹与江西、湖南学者之间的交往情况,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深深敬仰之情。同时,这首诗也是一首典型的江西诗风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