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岁尘埃共,交情骨肉亲。
我犹京口客,君已日边人。
波及无忘晋,渠成亦利秦。
西湖约携手,两岸柳摇春。

【注】叶榷院:指同官。

【赏析】《全唐诗》收有王维此诗,题作《送叶县尉》,而以“榷院”代指县尉,盖叶榷院即叶县尉。此诗为送别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及对友情的珍视。全诗写送别之情、朋友之义、友情之深,情韵悠远,意境优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一、首句点题。“同官叶榷院造朝二首”,表明诗人与叶榷院都是做官的,二人在官场中相识,因此,诗人送别叶榷院,实属情理之中。首句中的“共”、“亲”,正是点明这一点。“共”,指彼此在一起;“亲”,指交情很深,如同骨肉一样。

二、次句写友情。“我犹京口客”。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古时长江入海口处,地处江南水乡,风光明媚。诗人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官,远离家乡,犹如游子在京口一样。这里用“客”字,既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又写出了诗人与叶榷院的亲密关系。

三、第三句写友人即将赴职。“君已日边人”。唐代实行科举制,举人考中后,便被派遣到各州县当官。这里用“日边”,指太阳升起的地方,即京都长安。诗人将叶榷院比做即将奔赴“日边”去的人,既写出了诗人对友人赴任的祝贺和欣喜之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牵挂。

四、第四句写友情之深,表达惜别之意。“波及无忘晋”,“晋”,地名,春秋时晋国国君名姬重耳,因流亡在外十二年,故称“晋”。诗人用“波及”二字,既形容黄河泛滥,淹没田地、房屋等一切事物,又比喻友谊广泛。诗人用“无忘晋”,既是说叶榷院要牢记晋国的历史,也是说诗人希望叶榷院不忘自己的知遇之恩。

五、第五句写友情之深,表达祝愿之意。“渠成亦利秦”。“渠”,指泾河。泾河发源地在甘肃,流经宁夏回族自治区,注入黄河。泾河两岸地势较高,土地肥沃,盛产粮食和瓜果,故称“秦”。“利秦”,指造福于秦国,也指造福于百姓。诗人用“亦利秦”,既表示对叶榷院任职之地的美好祝愿,又暗示了叶榷院为当地百姓造福的良苦用心。

六、第六句写友情之深,表达相约之意。“西湖约携手”。“西湖”,指杭州西湖。相传西施曾在西湖里浣纱,后人便把西湖叫做西施浣纱的西湖。诗人用“约携手”,既是说叶榷院与自己约定一起手拉手走完余生,又隐含着诗人对叶榷院的深深眷恋。

七、尾联写友情之深,表达期盼之情。“两岸柳摇春”。“两岸”,泛指左右两边;“柳摇春”,意谓春天来临时,两岸柳树随风摇曳,生机盎然。诗人用“摇春”二字,既写出了春天景色的美好,又写出了诗人对叶榷院的美好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