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干亭亭叹辙鳞,弊裘破帽厌京尘。
一官耻作儿女态,扁舟去卜渔樵邻。
他乡未办饘粥计,何物更能寒热人。
努力扶持饱吃饭,秋风江上正鲈莼。
【注释】
伟干亭亭叹辙鳞:形容陆昭的身姿伟岸挺拔,如同车轮一样。
弊裘破帽厌京尘:破旧的皮衣帽子厌倦了京城的尘土,比喻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
一官耻作儿女态:做一个官,却耻于做儿女之态,指自己不愿为官。
扁舟去卜渔樵邻:准备乘扁舟远游,去找个渔夫或樵夫为邻。
他乡未办饘粥计:在异乡还没有办好吃粥的计划,即没有解决温饱的办法。
何物更能寒热人:什么东西才能使身体感到冷热?这里指什么能使身体感到冷暖。
努力扶持饱吃饭:努力地支撑着吃饱饭,意喻不愁吃穿,安度晚年。
秋风江上正鲈莼:正值秋天,江上正是鲈鱼肥美的季节,这里的鲈莼指鲈鱼。
【赏析】
这是一首自述归隐的诗。诗人在仕途得意之时,曾写过“一生襟抱向苍茫”之类的句子;如今则要与世无争,远离官场,归隐江湖,于是写下了这首《归故园》和《至宿闻陆昭中病痁》。
首联写自己的志趣。“伟干亭亭叹辙鳞”,用典。《庄子·秋水》:“孔子游于濠梁之上。……鱼儿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观于鲁桓公庙,有欹(yí倾斜)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名曰欹(yī倾斜)器。……盖尝有亢(kàng倾斜)其体者。’孔子顾谓弟子曰:‘尝试观乎明察之,孰知其极(jī究)?’子路出,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大意说,孔子在鲁桓公庙前看到这个欹器(倾斜的器皿),就想到做事要端正、不能偏颇的道理。所以诗人说:“伟干亭亭叹辙鳞”。意思是说,诗人自己就像这亭亭玉立的君子,虽然才华出众,但因为受到世俗风气的影响,不免要感叹自己的身世坎坷。
颔联写对仕途的厌倦。“敝裘破帽厌京尘”,用典。《晋书·阮籍传》:“籍常驱车至府门,吏门卫者弗通,至关下马,著白纶巾,直突入门,太守亦不呵止。籍遂命驾诣袁本初居,因堕醉卧室内。”意思说,阮籍常常驾车到官府门前,不让通行,到了关口才下车,披着白色头巾直接闯进大门,太守也不阻止。最后阮籍终于来到袁本初的住所,喝醉酒倒在卧室里。这里诗人说自己“敝裘破帽厌京尘”,就是说自己厌恶官场,想要像阮籍那样,干脆脱掉衣冠,不受礼法的拘束,自由自在地生活下去。
颈联写辞官归隐的决心。“一官耻作儿女态”,用典。杜甫《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罢郎风日,团扇新摇素月秋。”又《曲江》:“城上扶桑日,江间大翼风。”杜甫在这两首诗里都提到“纨绔”、“团扇”、“扶桑”、“大翼”,都是用来比喻权贵的奢侈浮华。这里的意思是说,自己既然已经做了官员,就不能像他们那样骄横任性,而应当有所节制。“扁舟去卜渔樵邻”,用典。《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为雨,相濡以为德。……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说,泉水干涸了,鱼只好相互靠在一起,在陆地上呼吸湿润的空气,彼此依偎着生存。后来常用“相濡以沫”来比喻同处困境的人互相救助。这里的意思是说,自己决定辞官归隐了,就准备乘扁舟去找个渔夫或樵夫为邻了。
尾联写归隐的愿望。“他乡未办饘粥计”,用典。苏轼《送参寥师》:“西风吹老芦花雪,一夜毡房唤春蛇。”苏轼《次韵黄几复》:“莫笑吾家百事散,此君犹自得僧厨。”意思是说,自己虽然现在还没有办好吃粥的办法,但并不着急,因为还有黄几复这样的朋友呢!“何物更能寒热人”,用典。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意思是说,自己现在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这里的意思是说,自己现在已经做好了归隐的准备,而且已经有了归隐的地方,所以不必再为今后的生活发愁了。“努力扶持饱吃饭”,用典。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来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努力扶持饱吃饭”就是陶潜说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秋风江上正鲈莼”,用典。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又《滕王阁诗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意思是说,秋天的江上正好可以品尝新鲜的鲈鱼和莼菜汤。这里的意思是说,自己已经做好了归隐的准备,现在就可以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了。
这首诗写诗人辞官归隐后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打算。全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清新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