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戎马踏尘埃,晚看沧波眼渐开。
眩转忽从千仞落,低昂时见一山来。
风头淅沥吹成雨,枕底铿轰怒作雷。
雅欲骑鲸傲人世,吾其于此赋归哉。
【注释】
过石门洋:指经过浙江石门县的洋。石门山在今浙江省建德市,东临新安江口,西与安徽黄山相邻。这首诗大约作于作者任福建延平府同知时。
平生戎马:指一生都在战乱中度过。戎马,古代指战场上的军旅生活。
沧波:沧海,这里指大海。
眩转:眼花,看不清楚。千仞(rèn):一仞八尺,这里指极高的山峰。
铿(kēng)轰:形容声音很大。
雅欲骑鲸傲人世:想骑着鲸鱼傲视人世。骑鲸,传说中大禹曾乘着一条巨大的鲸鱼从东海游到南海。傲人世,蔑视世上的人和事。
吾其于此赋归哉:我就要在这里辞官了。
【赏析】
诗写诗人经石门洋,望海而作。首联写“石门”之景,颔联写海上观潮,颈联写浪声似雷,尾联抒发辞官归田的愿望。
首联:“过石门洋”四句。“石门”在石门山。石门山屹立于浙闽边界,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区。诗人由“石门”(即石门关),过“洋”,来到海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石门关后进入大海。诗人站在海边放眼远眺,海阔天空、天水相接,眼前一片辽阔无垠的海洋,他的心情也随之开阔起来。“晚看沧波眼渐开”,这是说诗人站在海边观看沧海时,眼界渐渐开阔。“眼渐开”,是说诗人视野开阔,心情开朗。“晚看沧波”,点明时间是在傍晚,“沧波”,指苍茫的海水。“眼渐开”,是说诗人的视野逐渐开阔。“晚看”,说明诗人是在傍晚时刻站在海边。“沧”,深绿色;“波”,波浪。
颔联:“眩转忽从千仞落,低昂时见一山来。”意思是说,忽然间,眼睛被眼前的景色晃花了,只见高高的山峰从远处落下,时而又有一座小山从近处升起。这里诗人运用了视觉艺术的形象描写手法,以“眩转”、“千仞”、“低昂”、“一山”四个词分别表现了诗人在观赏自然风光时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变化。“眩转”一词用得极为形象生动。诗人之所以用“眩转”来形容自己的眼力,是因为他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一生戎马生涯的辛苦劳累,所以才会感觉眼花目眩,头晕目眩。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颈联:风头淅沥吹成雨,枕底铿轰怒作雷。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当一阵风吹过时,便有淅沥的雨丝洒落下来;而当海浪汹涌澎湃地冲上岸边时,又会有震耳欲聋的雷声滚滚而来。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又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人在观赏自然风光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自己戎马生涯的辛苦劳累,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因此,他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这两句诗来赞美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尾联:“雅欲骑鲸傲人世,吾其于此赋归哉。”意思是说,我真想骑上鲸鱼遨游四海,藐视世间的一切。我准备在这里辞官了!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无奈。诗人在经历了一生戎马生涯的辛苦劳累后,终于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海滨,他渴望能够在这里好好休息一下,享受片刻的宁静与安宁。然而,当他看到眼前这一片壮丽的自然风光时,却又感到有些失望了。因为在他看来,这些自然景色并无法让他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快乐。于是,他决定辞去官职,离开这个让他感到厌倦与无奈的地方。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深沉,意境优美动人。它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