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抱韦编过客稀,箪瓢不厌屡空时。
幽然自与庖羲近,春去人间总不知。
【解析】
“韦编”是古代用来穿线的工具,用牛皮或羊皮裹着细竹篾做成。“韦”,通“韦”,皮革;“编”,通“编”,竹篾的束。“过客”指路过此处的行人。“箪瓢”指古人用以盛饭和水用的竹器。“箪”,“竹制食具”,多用为“篮”;“瓢”是一种舀水的器具。“不厌”即不嫌其少。“屡空”即经常贫困。“幽然”形容清静、闲适的样子。“庖羲”即伏羲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以画八卦闻名于世。“春去人间总不知”意为春天过去了,人世间却浑然不知。这两句诗是诗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生活清贫的感慨。“自咏”即自我吟诵、自吟。
【答案】
译文:我独自抱着书卷,行走在僻静之处,来此的过客很少,生活清苦但并不觉得匮乏。
赏析:《自咏》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悲叹,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首句“独抱韦编过客稀”写自己与尘世相隔,孤芳自赏。“韦编”,《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年读易时,曾将串连简牍的牛皮绳削断,因以为记事之绳,后人称之为“韦编”。这里比喻自己虽身处乱世,但仍孜孜以求真理。而“过客”一词既指来往的游子,也暗含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因为诗人自己正是一位四处漂泊的隐士。次句“箪瓢不厌屡空时”写自己虽身居陋巷,却安贫乐道,不为物质所困。“箪瓢”,《论语·述而》中记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吃饭喝汤,睡觉枕着胳膊弯,生活虽然清苦,但快乐却在其中。“屡空”即多次穷困,“箪瓢不厌”即没有一次感到饥饿和寒冷。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淡泊明志,甘于贫贱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第三句“幽然自与庖羲近”写自己的思想接近于伏羲。“庖羲”,即伏羲,传说他是上古时期的帝王,发明了八卦,被尊称为“三皇”之一。《周易》有云:“伏羲氏作卦”,因此后世称他为“伏羲”。这里暗示诗人的思想高超,能够洞察世事,洞悉自然。第四句“春去人间总不知”写自己对于春天的到来毫无察觉。“春去人间总不知”,意谓自己身处深山之中,对于外界的变化毫无所知。这里的“春”指的是自然界的生机勃勃,而“不知”则是指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尚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其中。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衬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命运的无奈,同时也展现了其内心的豁达和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