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近嚣尘,萧何处穷僻。
我居城市间,而有山林适。
一水带清泚,万竹环翠密。
亦足了此生,人寿稀七十。

【解析】

题干为“新居用韩昌黎诗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为韵作十诗。晏子近嚣尘,萧何处穷僻。我居城市间,而有山林适。一水带清泚,万竹环翠密。亦足了此生,人寿稀七十。”。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情感、赏析作者思想观点的能力。首先读懂题目要求,然后分析诗句内容,结合注释和相关历史知识答题即可。

(1)

“晏子近嚣尘”,意思是说晏婴居住的环境十分喧闹,他身处喧嚣之中。《晏子春秋》记载:公元前500年,齐景公想封赏晏婴,晏婴辞谢不受。齐王问他为什么,他说:“婴闻之:‘橘树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异乎橘树,吾无望而望其人之贤,无介而介其请。’”这里用晏子的话说明自己的住所虽然远离尘世喧嚣,但并非没有杂念。

(2)

“萧何处穷僻”,意思是说晏婴居住在偏僻之处。

(3)

“我居城市间,而有山林适”,意思是说我居住在闹市中却能够感受到山林的幽静。晏婴在齐国做相国时,齐国的国君齐景公喜欢打猎游宴,不理政事,齐国的国势一天比一天衰落下去。晏婴见此情形,多次劝谏齐景公要爱惜民力,勤于政事,否则就要重蹈晋国灭亡的覆辙。晏婴的忠言劝谏没有被接受。于是晏婴决定辞职。临行前他对齐景公说:“您是君子,我只是个小人,君子有远见卓识,小人只知眼前利益。您如果任用小人治国,国家一定会走向灭亡。您如果听信小人的谗言去疏远君子,君子一定会离您而去,到那时国家一定会更加衰弱。请您一定要记住我说的话。”齐景公答应了晏婴的要求,晏婴才离开齐国。后来齐景公果然重用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勇士,使齐国重新强盛起来。

(4)

“一水带清泚,万竹环翠密”,意思是说是说一条清冽的小溪环绕着一片竹林,万顷绿竹围绕着一片翠绿。这两句是描写诗人居住环境优美的景色。

(5)

“亦足了此生,人寿稀七十”,意思是说我在这里生活足够了,人活到七十岁就不多见了。这两句是说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满足。

【答案】

新居用韩昌黎诗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为韵作十诗

晏子近嚣尘,萧何处穷僻。

我居城市间,而有山林适。

一水带清泚,万竹环翠密。

亦足了此生,人寿稀七十。

译文:

晏婴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中,但他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我虽身居繁华的都市,但依然能体会到山林的恬静。一条清澈的小溪环绕着一片竹林,万顷绿竹围绕着一片翠绿。在这里生活足够了,人活到七十岁就不多见了。

赏析:

首联先写晏婴居住在喧嚣的环境中却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晏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及医生,齐灵公的宰相,名婴,字平仲。相传他出生于孤竹君的儿子的谥号“靖伯”之后,故又称“晏平仲”。晏婴身材矮小,面带疤痕,因善于辞令而闻名诸侯。他一生经历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佐齐灵公、齐庄公二君进行政治改革。他三次出使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国家的利益,受到齐景公的信任和礼遇。

颔联写自己虽身居繁华的都市,但依然能体会到山林的恬静。这是对上句的补充。上文中的“喧嚣”,指的是城市的喧哗嘈杂;这里的“山林”,则是指山野的幽静恬淡。“喧嚣”“寂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内心感受的强烈,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颈联再写诗人居住环境的优美。上文的“喧嚣”指的是城市的喧哗嘈杂;这里的“清泚”,则是指清澈的水波荡漾。诗人以清澈的水波比喻周围环境的优美宜人。“翠密”则描绘出了周围环境的美丽景色。“万竹环翠密”形象地描绘了四周环境的美丽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欣赏。尾联写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感悟。“人寿稀七十”意在说明生命的短暂,而“此生”则表达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诗人通过这两句话表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哲学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