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借嵯峨万仞崇,故将工巧状层峰。
数寻苍色如烟合,一片盘根似藓封。
院宇接连常藉竹,池亭掩映却凭松。
分明装出依岩寺,只欠清宵几韵钟。

欲借嵯峨万仞崇,故将工巧状层峰。

数寻苍色如烟合,一片盘根似藓封。

院宇接连常藉竹,池亭掩映却凭松。

分明装出依岩寺,只欠清宵几韵钟。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欲借嵯峨万仞崇”

  • 解释:想要借助山峰的陡峭和高耸来增添自己的威严。
  • 背景:在古代文人的诗文里,高大的山峰经常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这里用“嵯峨万仞”,即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崇高理想的追求。

2. “故将工巧状层峰”

  • 解释:故意运用精巧的手法去描绘山峰的层层叠嶂。
  • 背景:通过“工巧”二字,传达了一种精细入微的艺术处理,显示了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观时对细节的关注和把握。

3. “数寻苍色如烟合”

  • 解释:远处望去,山的颜色似乎被轻烟笼罩,给人一种朦胧美。
  • 背景:这句诗通过“苍色如烟合”,形象地描绘了远山在云雾中的模糊轮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4. “一片盘根似藓封”

  • 解释:山体的盘根错节,就像苔藓覆盖,显示出生命力顽强。
  • 背景:此处利用苔藓作为自然生长的象征,突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主题。

5. “院宇接连常藉竹”

  • 解释:寺院的建筑连绵不断地依靠着竹子。
  • 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常用来做建筑的材料,象征着坚韧和纯洁。这里强调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共处。

6. “池亭掩映却凭松”

  • 解释:池边亭子被翠松遮掩,形成了一幅幽静的画面。
  • 背景:松树常被视为长寿和坚韧的象征,这里的松树不仅美化了景色,也象征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

7. “分明装出依岩寺”

  • 解释:这明显是在描述建造或模仿一座依山而建的寺庙。
  • 背景: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不仅展示了自己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向往。

8. “只欠清宵几韵钟”

  • 解释:整首诗充满了宁静和深远的情感,但仍然缺少一点钟声的回响来结束。
  • 背景:最后一句留下了悬念,让读者想象在寂静的夜晚,如果有钟声响起,会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增添了诗歌的美感和哲理性。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细腻的描述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自然世界以及与之相伴的人文情怀。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人传递了对于和谐共生和超然物外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