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
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上元应制》的原文。全诗如下:

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

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

注释:

  1. 高列千峰宝炬森:形容皇宫灯火辉煌,如同千座山峰上的火炬一样。
  2. 端门方喜翠华临:指皇帝来到皇宫门前,皇后带着绿羽扇前来迎接。
  3. 宸游不为三元夜:指皇帝在元宵节这样的夜晚并不外出游玩。
  4. 乐事还同万众心:皇帝的快乐与民众的心情相同,意味着皇帝的快乐也是人民的欢乐。
  5. 天上清光留此夕:指元宵节夜晚的月光照亮了天空,象征着皇帝的恩泽普照天下。
  6. 人间和气阁春阴:指元宵节晚上天气晴朗,人们心情愉快,气氛和谐。
  7. 要知尽庆华封祝:意思是要知道皇帝对国家的祝福和恩典。
  8. 四十余年惠爱深:表示皇帝对国家的爱护和关怀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年。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宋之问是初唐诗人之一,以其清新脱俗的诗歌风格受到赞誉。这首诗以“上元应制”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美好祝愿。

从内容上看,宋之问通过对宫廷夜景的描述,展现了皇帝的威仪和国家的繁荣。诗中通过描绘皇宫的灯火、皇后的翠华以及皇帝的喜悦心情,传达了皇帝对国家治理的信心和对人民福祉的关注。

从艺术手法上看,宋之问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将皇宫比作千山火炬,将皇帝的降临比作翠华的到来,将皇帝的欢乐与人民的心连在一起,将夜空的清光与国家的和平相联系。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这首诗通过对上元之夜的描述,展现了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信心和对人民福祉的关注。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宋之问诗歌中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