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者易屈志,少年多直情。
子独修节行,爱护如目精。
辛勤走铨省,历岁才点名。
舍居在穷巷,门户面西城。
妻孥愁屡空,独尔心无营。
驱骡从僮仆,间或造予庭。
是时杨叔武,相值极欢诚。
妙言发潜蓄,远意倍幽萌。
羞谀刺俗子,指急条边兵。
过从岂云厌,时节忽峥嵘。
叔武守岳阳,别去方行行。
子今复之蜀,蜀道天险并。
橐中无一钱,剑外几百程。
春风卷地来,凡草犹奋荣。
如何使之人,憔悴气与形。
内富在乎我,外穷系于生。
此事久已判,努力敦诚明。
吾友黄君度,实乃浮其声。
子往从之游,切磨固相成。
这首诗是送别安思正之蜀的。诗中通过描写安思正的高尚品德和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祝愿。
诗的第一句“贱者易屈志,少年多直情”就表明了人的品性与地位有关。这句话揭示了一个事实:地位低下的人往往更容易屈服于现实,而年轻人则往往坚持自己的正直。
第二句“子独修节行,爱护如目精”描绘了安思正的个人品格。他独自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这体现了他的自律和坚定。
第三句“辛勤走铨省,历岁才点名”描述了安思正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工作的情景。他历经艰难困苦,终于在科举考试中被点名录取,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四句“舍居在穷巷,门户面西城”描述了安思正的住所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他住在偏僻简陋的地方,面对着西边的城市。这反映了他生活的艰辛和他对于简朴生活的热爱。
第五句“妻孥愁屡空,独尔心无营”展现了安思正的家庭背景和他对家庭的责任。尽管他的妻子和孩子生活贫困,但他本人并不感到困扰或担忧。
第六句“驱骡从僮仆,间或造予庭”描述了安思正的生活场景。他常常骑着骡子,带着仆人,有时还会来到我的院子里。这展现了他与我的亲密关系。
第七句“是时杨叔武,相值极欢诚”提到了当时与我相处愉快的人。他们在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相互之间充满了真挚的感情。
第八句“妙言发潜蓄,远意倍幽萌”赞美了杨叔武的智慧和远见。他的言论深邃而富有内涵,让人深感启发。
第九句“羞谀刺俗子,指急条边兵”批评了一些谄媚奉承、迎合世俗的人。这种人的行为令人反感,甚至会激怒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第十句“过从岂云厌,时节忽峥嵘”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绪。我与安思正的交往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仍然珍惜我们之间的友情。
第十一句“叔武守岳阳,别去方行行”回忆了与杨叔武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我们分别的时刻到了,他将要去驻守岳阳,而我也将开始新的旅程。
第十二句“子今复之蜀,蜀道天险并”描述了安思正即将前往蜀地的情景。蜀道险峻难行,但他依然决定踏上征程。
第十三句“橐中无一钱,剑外几百程”描绘了安思正出发前的准备情况。他囊中空空,只携带着一些必需品,但他决心要克服困难,完成这段艰难的旅行。
第十四句“春风卷地来,凡草犹奋荣”以春天的景象作为比喻,寓意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表达了诗人对安思正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第十五句“如何使之人,憔悴气与形”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对待那些遭受困境、身心疲惫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第十六句“内富在乎我,外穷系于生”强调了内心富足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内心富足与否并不取决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取决于他的心态和价值观。
第十七句“此事久已判,努力敦诚明”则是对安思正的建议。他应该继续努力追求真诚和明智的人生目标,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同时,我也将继续支持他,与他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