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鳞戏清波,天青云影白。
濯足歌沧浪,一笑天地窄。
山色秀而深,都言秘神物。
眼底有真龙,何必云中觅。

【注释】

感怀:即感物抒情,因对事物有所感触。

群鳞戏清波:指鱼儿在清澈的水里游戏。

天青云影白:天上的云彩像白色的鱼鳞一样。

濯足歌沧浪:洗脚后高唱《沧浪之歌》。沧浪,即《沧浪之歌》,一种古代歌曲名。

一笑天地窄:笑的时候,会觉得天地都变得很狭窄了。

山色秀而深:形容山色秀丽且深邃。

都言秘神物:大家都说它是神异之物。

眼底有真龙:眼中看到了真龙。

何必云中觅:何必在云端寻觅呢?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叹大自然之美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优美的山水画卷。
首两句“群鳞戏清波,天青云影白”以鱼儿戏水为引子,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诗人用“群鳞”来形容水中的鱼儿们活泼可爱的样子,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愉悦与自由。同时,“天青云影白”又以白云映衬天空,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接下来两句“濯足歌沧浪,一笑天地窄”则将视角转向了诗人自己。诗人洗净双脚后高唱《沧浪之歌》,似乎在享受着这份自由与快乐。然而,当诗人笑着感叹时,却发现天地之间变得如此狭窄,仿佛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与感慨。
最后两句“山色秀而深,都言秘神物”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诗人赞叹着山上的景色秀丽而深邃,认为它就像是神异之物一般神奇而美丽。这里的“秀”字既形容了山色的秀美,也暗示了山的高大与巍峨;“深”字则强调了山的深邃与神秘感。整句诗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尾句“眼底有真龙,何必云中觅”则是一种反问的表达方式,诗人提出疑问:既然眼前的景色已经如此美丽,又何必再去寻求那些只在云端才能见到的神异之物呢?这种反问既表达了对现实的满足,也透露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并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