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残红散绮霞,因风吹恨落谁家。
那堪移向瑶池种,留得千年看实花。

【注释】

桃花:指桃树的花朵。绮霞:指晚云,即霞光。瑶池:神话中西王母住的地方,这里借指天宫。实花:结果的花。

【赏析】

《和桃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彭城郡(今江苏徐州)人,贞元九年(793)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其诗题材广泛,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自然、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诸领域,尤长于古体诗。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陋室铭》、《乌衣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名篇。刘禹锡一生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他目睹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人民也充满了深厚的同情。《和桃花》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首句“一抹残红散绮霞,因风吹恨落谁家”,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晚霞中的桃花被风轻轻吹拂着,仿佛是在为即将凋零的命运而哀怨。这一句诗不仅写出了桃花的美丽,还表达了作者对桃花命运的惋惜。

第二句“那堪移向瑶池种,留得千年看实花。”则是在感叹自己的无奈之余,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决定将这片美丽的桃花移到天上的瑶池去种植,希望能保留下这份美丽,让它在千年后依然绽放。这里的“那堪”一词,既表示了一种无奈,也透露出一种坚定的决心。

这首诗虽然只是一首小诗,但却蕴含着深深的哲理。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和追求,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