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木必培根,清流必澄源。
根源得其理,流末乃可言。
圣贤本始务,条达盖自然。
时俗枝委求,持操空尔烦。
存存此成性,道义斯其门。

【注释】

种木必培根:种树必须培土。

清流必澄源:清澈的水流必须澄清源头。

根源得其理,流末乃可言:根源得到了它的条理,那么下游的水流就可以说是有根据的了。

圣贤本始务,条达盖自然:圣贤本来的工作,是条畅地发展自己的事业。

时俗枝委求,持操空尔烦:世俗的人喜欢追求细枝末节而不知道抓住根本。

存存此成性,道义斯其门:只有坚持这种思想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寄意诗,诗人通过种木、清流等物来比喻人的行为与修养。

首句“种木必培根”,说明树木要生长,必须要有根才能吸收养分;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要有德行,必须要有根基和根基才能得到提高。“清流必澄源”则表明,清澈的水流必须来自干净的源头。这两句诗都表达了一个道理:事物都有其根本和源头,只有找到事物的根本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联“根源得其理,流末乃可言”进一步强调了这个道理。这里的“根源”指的是事物的本源,“流末”指的是事物的末梢。如果找到了事物的根源,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两句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第三联“圣贤本始务,条达盖自然”则是诗人对圣贤行为的赞美。这里的“本始务”指的是圣贤的最初任务,“条达盖自然”则是指圣贤的行为遵循自然之道。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圣贤行为的看法和理解。

最后一句“时俗枝委求,持操空尔烦”,则是诗人对世俗行为的批评。这里的“时俗”指的是当时的风气和习俗,“枝委求”指的是过分追求细小的东西。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风气和习俗的不满和反对。

整首诗通过对种木、清流、圣贤、时俗等事物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以及对社会风气和习俗的看法。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