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禅定性心同,解说真如物外空。
几许修行缘上得,惑多妄想障于聪。
名彰道理千世永,善恶都归万法中。
应现机关俱寂默,始知明鉴照昏蒙。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诗歌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赏析。
缘识是佛教名词,指因缘和合而得的认识,即因缘所起之认识,与“妄想分别”相对立。这里指因缘而起的识见。“何为禅定性”,禅宗讲究“直截了当”“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所以这里说“禅定性”。
“解说真如物外空”中“真如”为佛家用语,意指一切事物的根本,也就是万有的本体;“物外”为佛教术语,指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世界(或精神性)领域。这里说,通过解说,我们能领悟到万物的根本——真如,以及超越物质的精神世界——物外。
“几许修行缘上得,惑多妄想障于聪”。“修”字是佛教术语,指修行、修炼、修持,也泛指学习、研究等;“缘”字有多重含义,一是指因缘,二是指机缘,三是指缘分、机运;“上”字在这里指修行者所追求的目标;“惑”字也是佛教术语,指疑惑、迷惑等。这里说,修行者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真心”,而“真心”被迷惑时就会失去它的本性(智慧),从而不能洞察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
“名彰道理千世永,善恶都归万法中”。“名彰”是佛教用语,意为宣扬,传播;“理”字是佛家术语,指道理、法则等;“万世永”是佛家用语,意为永远、长远。这里说,名扬天下的道理会长久地流传下去;善与恶都会归纳到各种事物之中(万法中)。
“应现机关俱寂默,始知明鉴照昏蒙”。“应现”是佛教用语,意指显现,出现;“机关”一词,原指古代的机械装置,后引申为人的计谋;“明鉴”是佛教术语,指明智、智慧;“昏蒙”是佛家用语,意指愚昧、蒙昧。这里说,一切显现都是机关,但只要人保持内心的寂静,就能看到真相;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洞悉事物的真相。
【答案】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颂诗。前四句总述禅定之要领。首句点出禅定之目的,即以定心来达到心性本来清净的状态。次句点明禅定的方法,即通过解说真如和物外来领悟禅定的要义。第三四两句具体说明禅定的功夫。前句指出修行人之所以不能达到禅定之境,是因为被许多妄想分别所束缚,故必须去除妄想分别,方能解脱烦恼。后句指出修行人之所以不能达到禅定之境,是因为心中被许多迷惑所困扰,故应破除迷惑,以明心见性。五至八句总结全诗意旨,指出一切显现都是机关,唯有心静如水,才能见到真相。最后两句强调明心见性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