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始骑驴,今朝共跨鱼。
一官尘坎壈,三径木扶疏。
童返还知白,身轻继寝虚。
道传传便得,元乏枕中书。
【解析】
1.游洞霄:即游洞天。游洞天指道教的神仙居处,也指道家修炼的仙境。此诗是诗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山里游玩时写的。
2.昨日始骑驴,今朝共跨鱼:昨天我骑着驴,今天和道士一起乘着船。骑驴、乘船都是道家修行的方式,“驴”与“鱼”均为动物名词,“骑”、“渡”为动词。
3.一官尘坎壈,三径木扶疏:一个官职让我身受尘埃之苦,三条田间小路上树木茂盛。坎壈,坎坷不平;木扶疏,形容枝叶茂密。坎壈指官场仕途艰难;扶疏指草木茂盛。
- 童返还知白,身轻继寝虚:儿童回来还知道什么是清白,我的身体轻盈可以跟随道长睡觉。“童还”,童稚无知之人;“返”,返回。“知白”,明白事理。“身轻”,身体轻松舒适。“寝虚”,睡眠不踏实。
5.道传传便得,元乏枕中书: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就可以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原来我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知识。“道传”,指《道德经》;“传”,指传授;“便”,容易;“元”,本来,“乏”,缺乏。“枕中书”,指道教经典著作《老子》。
6.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七言古诗。首句“昨日始骑驴,今朝共跨鱼。”写自己随道人出游的情景,既点明了游历的时间(昨日),又交代出这次出游的目的地(洞天)。“骑驴”和“乘鱼”是两种不同的旅行方式:骑驴是步行,乘鱼则是坐船。这两句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出游的时间、地点、方式,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下来,诗人才真正进入主题——游览洞天胜境。
中间四句描写了山中所见的景物。“一官尘坎壈”一句,将“官”字换成“驴”字,既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自己骑马时的尘土飞扬的狼狈相,同时暗示出自己此次出游的目的——游山玩水。“三径”,泛指田间小路,也比喻隐居之所。“木扶疏”,用来形容树木枝繁叶茂的景象。
后四句写自己的感慨。“童还”二句,写山中的童子虽然年幼无知,但却懂得什么叫清白,而作者却身受官场之累,身心疲惫,不能像他们一样逍遥自在。这两句既表明自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又抒发了自己对仕途烦恼的无奈心情。“道传”二句,说通过修道来领悟道理,原本就不需要过多的学问。“道传”指《道德经》,“元乏”,本来没有。这里说,通过修道来领悟道理,本来就是如此简单,自己原来并没有什么知识,只不过是通过修道才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罢了。
整首诗通过对游山玩水的描写和对官场生活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仕途烦恼的无奈,以及对修道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