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许千金答浣纱,越溪浪浅不通槎。
晓楼帘卷还凝雾,外院墙低却映花。
满目离愁频驻马,一春幽梦祇惊鸦。
柔桑蔽日南城路,懊恼罗敷自有家。

【注释】

①千金:《古诗十九首》中有“愿得素姬兮,与子同驰”,这里借用。

②浣纱:指西施浣纱于浙江会稽江,传说她以沉鱼落雁之貌入西施之美名。

③槎(chá):木筏或竹筏,泛指小船。

④晓楼:清晨的楼宇。

⑤外院:庭院之外。

⑥柔桑:柔软的桑树。

⑦罗敷:古代美女,这里借指西施。

⑧家:家宅、家园。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越王勾践灭吴雪耻的历史往事,抒发了对越王和西施的怀念之情。全诗以历史典故为线索,通过描写越王宫阙、越女浣纱等画面,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同时,诗人还巧妙地将人物形象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使诗歌具有了浓厚的艺术韵味。

首句“曾许千金答浣纱”,描绘了越王勾践为了报答西施的恩情,不惜倾尽国家财产来满足她的奢华生活的情景。这里,“曾许千金”是说勾践曾经答应给予西施丰厚的报酬;“答浣纱”则是指西施接受了这一承诺并开始在越地浣纱。这里的“浣纱”二字,既是对西施身份的暗示,也是对越王勾践当年决定联吴制敌战略的巧妙铺垫。

第二句“越溪浪浅不通槎”,进一步描绘了越地的自然风光。这里,“越溪”指的是越王城附近的一条小河,“越溪浪浅”则是说河水不深,小船可以自由通行。然而,由于船只往来频繁,使得原本清澈的小河变得浑浊不堪,连小船也无法在其中畅行无阻。这里的“不通槎”三字,既表现了越地自然环境的独特之处,也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腐朽和奢靡之风的盛行。

第三句“晓楼帘卷却凝雾”,则是对越王宫阙夜景的描绘。这里,“晓楼”指的是越王宫阙中的一座楼阁,“晓楼帘卷”则是指楼上的窗帘被拉开。当夜幕降临,月光洒满大地时,楼阁上的灯光逐渐亮起,而窗帘也被缓缓拉起。随着窗帘的展开,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仿佛带来了一丝凉意和宁静的气息。然而,这股清凉之感很快便被周围的雾气所取代。这里的“却凝雾”三字,既表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和谐,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与堕落。

第四句“外院墙低却映花”,则是对庭院景色的描绘。这里,“外院”指的是越王宫阙之外的一座花园,“墙低”则是指花园中的围墙相对较低。当微风吹过,花朵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芳香。这些花朵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鲜艳,仿佛在向过往行人展示它们的美丽。然而,这美好的景色却被高高的围墙所遮挡,让人无法一睹为快。这里的“映花”二字,既表现了花园中花朵的美丽与娇艳,也暗示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

第五句“满目离愁频驻马”,则是对离愁别绪的描绘。这里,“离愁”指的是离别时的悲伤与惆怅;“频驻马”则是指在离别之际频频驻足停留的情景。当离别的时刻到来,诗人的心情变得沉重而忧郁。他停下脚步,凝视着前方的道路,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思念之情。这里的“频驻马”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时刻的留恋与不舍,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第六句“一春幽梦唯惊鸦”则是对梦境的描绘。这里,“一春”指的是整个春天;“幽梦”则是指朦胧的梦境。当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诗人在梦中惊醒,只听到窗外惊起的乌鸦鸣叫,仿佛在诉说着他心中的痛楚与无奈。这里的“唯惊鸦”三字,既表现了梦境中鸟儿的叫声给人带来的惊恐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助。

第七句“柔桑蔽日南城路”,则是对南方道路上柔桑的描绘。这里,“柔桑”指的是一种柔弱、纤细的桑树;“蔽日”则是指这些桑树茂盛到足以遮住太阳的程度。当夏日来临,阳光炽烈炙烤着大地,南方的道路上生长着一排排茂密的柔桑。它们伸展着枝叶,遮挡住了阳光的直射,为人们带来了一片阴凉之地。这里的“遮日”二字,既形象地描绘了柔桑的生长特点,也暗示了南方地区的炎热与潮湿。

第八句“懊恼罗敷自有家”,则是对罗敷这个形象的赞美和感慨。这里,“罗敷”指的是古代美女西施;“有家”则是指拥有自己的家室。虽然罗敷已经成为越王的妻子,但她依然保持着优雅的姿态和迷人的魅力。她的美貌不仅赢得了越王的信任和宠爱,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这里的“懊恼罗敷”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西施美丽容颜的羡慕与向往,也暗示了他对现实社会虚伪现象的不满与批判。

整首诗通过对越王勾践和西施的追忆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往事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与反思。同时,这首诗还巧妙地将人物形象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使诗歌具有了浓厚的艺术韵味和深远的思想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