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翁不咄咄,琅然寄枯琴。
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
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
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
【注释】
次韵致明听琴:次韵,是诗歌的一种体裁。致明指我(作者),致明听琴,即我为致明写诗作赋。次韵,就是用别人的原词或原句来填写自己的诗,叫做“和韵”。“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意思是枯琴声声如龙在蟠曲的老樟树下盘旋,又似觱(bì)发(水壶发出的响声)。
【译文】
不疾不徐的步履,就像病翁那样安闲自得。我寄情于古琴,仿佛与世无争。如果失去枯琴的寄托,哪里能够表露我的心呢?形迹消失难道能知道疾病?道义存在怎么又会忘记如今呢?龙蟠曲绕的老樟树底下,流水声潺潺不绝于耳。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以病中的诗人为主人公,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恬淡宁静的意境。全诗四联八句,每联两句。
首联“病翁不咄咄,琅然寄枯琴”二句,点出病翁的心境,不急不躁。“琅然”,形容琴声清脆悦耳。此句写出了诗人的悠闲自得,寄情于琴,忘却了一切烦恼。
颔联“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二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枯琴的珍爱之情。如果没有枯琴相伴,诗人的心将无处安放。这句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枯琴的喜爱之情。
颈联“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二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生死观念的理解。他认为,形与神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人的身体生病时,精神也会受到影响。然而,只要心中有所追求,就可以超越生死的界限。
尾联“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二句,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诗人想象着龙蟠曲绕的老樟树底下,流水潺潺,发出悠扬的声音。这个画面让人感到宁静、祥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悠闲自得、对枯琴的珍爱、对生死观念的理解以及宁静优美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世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