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接东风近晓霞,几多和气到萌芽。
也知当日迎春意,不为松筠只为花。

【注释】

迎春亭:在今安徽安庆市。

松筠:一种竹子。松柏与竹,常用来比喻高节。

【赏析】

《迎春亭》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写于作者任安徽宣城(今属安徽)团练副使时,当时正值春末夏初之际,诗人来到这个名胜古迹之地,看到满山的松树、竹林以及盛开的百花,联想到当年自己在此迎春,并写下了《次韵刘景文迎春》一诗,因此有感而发。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风”、“霞”等词烘托出春天的生机。次句写迎春亭周围的自然环境。“也知当日迎春意”,表明此时此地,正是一年之中万物复苏、生气勃勃的时候,也是人们盼望新春佳节的时刻。“不为松筠只为花”,则表明这里之所以有这样美好的景色,是因为这里的花比松、竹更美,更加引人喜爱。这是从景物特点着眼,赞美自然之美。

第三句写诗人对这一景象的感受。“为花”二字,既表明了诗人所喜爱的对象,又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追求之情。

此诗以写景为主,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清丽。

首联写环境,“迎春”二字点明题旨,“近晓霞”,“几多和气”渲染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颔联写诗人的感受,“当日迎春意”,表明诗人曾在这里迎接春天的到来;“不为松筠只为花”,表明诗人喜欢这里美丽的花朵胜过松树、竹子。

颈联写诗人的感慨,“也知当日迎春意”,说明诗人知道当初在这里迎接春天的景象;“不为松筠只为花”,说明诗人欣赏这里的花卉胜过欣赏松树、竹子。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珍视之情。

尾联写诗人的祝愿,“不为松筠只为花”,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之情;“但愿人长久”,寄托了诗人对自己美好愿望的期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