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三人姓名具,陈缵宝历元年题。
云此柳书一碑者,元和三年刊厥辞。
至是二月始建立,都其事者杨与倪。
尘蒙壁碍世未见,自我访寻初爱之。
嗟物晦显似有数,恨不从事毡与槌。
巉岩西山邃无数,行及二寺方晨炊。
东南溪磴斗孤绝,下及平壑如悬梯。
南朝佛子谓慧海,卜庵于此存遗基。
鬼神馈食以车运,石崖辙迹如在泥。
智不足以尽万物,敢决真伪论是非。
老僧夜语亦有理,明发策杖犹迟迟。
【注释】
柳书弥陀碑:指柳公权所书的《佛顶真骨塔》。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
陈缵宝历元年题:唐高宗时人,曾为《佛顶真骨塔》写过碑记。
云此柳书一碑者,元和三年刊厥辞:这里说的是《佛顶真骨塔》,是元和三年镌刻的文字。
至是二月始建立,都其事者杨与倪:到了这年二月才建立了这座塔,负责此事的是杨与倪。
尘蒙壁碍世未见,自我访寻初爱之:灰尘蒙蔽了墙壁,世人未曾看到,我去寻找它,才对它产生了喜爱之情。
嗟物晦显似有数,恨不从事毡与槌:感叹万物的隐显似乎都有定数,可惜不能参与毡子与槌子的制作工艺。
巉岩西山邃无数,行及二寺方晨炊:峻峭的山峦深奥无穷,走到两座寺庙的时候正是清晨烧饭的时候。
东南溪磴斗孤绝,下及平壑如悬梯:东南边的小路上溪水奔流,山路陡峭如同悬挂在空中的梯子。
南朝佛子谓慧海,卜庵于此存遗基:南朝时期的高僧们称慧海禅师住在这里,他留下了遗迹。
鬼神馈食以车运,石崖辙迹如在泥:鬼怪送来食物用车拉载,石崖上的车辙仿佛还在泥土之中。
智不足以尽万物,敢决真伪论是非:智慧无法穷尽世间万物,只能决定事物真伪的好坏。
老僧夜语亦有理,明发策杖犹迟迟:老僧夜间讲述佛法也有道理,早晨起床拄着拐杖还是犹豫不决。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中主要记述了作者对柳公权书法艺术的热爱以及他在参观“佛顶真骨塔”时的所见所感。
第一联,自福严至后洞记柳书弥陀碑。首联交代了诗人游览佛顶真骨塔的经历。“自福严”指自从从福严寺开始,“后洞”则是指后来到达的洞窟。而“记柳书”则说明这首诗是关于柳公权的书法的。第二句是说柳公权书写的碑文。
接下来三联描写了诗人游览佛顶真骨塔的感受。“尘蒙壁碍世未见,自我访寻初爱之”两句描绘出佛顶真骨塔尘蒙、被世界忽略的景象;而当作者亲自寻找时发现其美,便产生了喜爱之情。“嗟物晦显似有数”,感叹万物的隐现似乎都有定数。“恨不从事毡与槌”,遗憾自己不能参与毡子与槌子的制作工艺。“巉岩西山邃无数”写山势的雄伟,“东南溪磴斗孤绝”写出小路上溪水的奔腾。“东南溪磴斗孤绝”一句中的“东南”一词,表明诗人当时所处的地点。“行及二寺方晨炊”,写到诗人走到两座寺庙,这时正值早晨烧饭的时间。“南朝佛子谓慧海”五句,诗人感慨于慧海禅师的事迹和遗留下来的遗迹。其中“鬼神馈食以车运”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神鬼送来食物用车拉载的情景;而“石崖辙迹如在泥”则写出了石崖上车辙的痕迹仿佛仍在泥土之中。最后两句“智不足以尽万物,敢决真伪论是非”,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无知和无奈。“老僧夜语亦有理”,老僧夜晚讲经说法也有其道理;“明发策杖犹迟迟”,早晨起床拄着拐杖还犹豫不决。整篇游记既记录了佛顶真骨塔的历史背景,也展现了诗人对柳公权书法艺术的热爱以及他在参观佛顶真骨塔时的所见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