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漏摇空一片天,月岩之号古相传。
孤轮高洁谁为比,老树婆娑亦宛然。
山碍不容千里见,崖侵常蚀二分偏。
故知伪物谁叨冒,终竟天教不十全。

【注释】

宣和壬寅:宣和,南宋高宗赵构年号。壬寅,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余游江南:我游历江南。月岩:指月岩寺。方崇宁甲申: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先子休官长沙:我的父亲在长沙做官。挈家人宿岩下:带着家人到岩洞住宿。二十年:从崇宁三年算起,到建炎四年(绍兴四年,公元1130年)止,共二十年。哭父母失姊妹:因为战乱,哭父母,失姊妹。祸患:灾难困苦。今虽使余富贵过此尚当悲感不自已:即使现在让我的财富地位超过他们,我也应当悲痛感慨而不得停止。况复羁孤无聊为万里旅人耶?况复:而且。羁孤:流落孤苦。无聊:没有事情可做。为万里旅人耶:做一个万里之遥的流浪人呢?

欲作一诗梗切未能就止以二十八字叙其事翌日得四韵其二:想写一首诗,但觉得不够贴切,就没有写。第二天得到四首诗歌。其一:石漏摇空一片天,月岩之号古相传。

石漏:指月岩寺中的石漏。摇空:摇晃着天空。一片天:整个天空。月岩之号古相传:月岩寺的名字自古以来传下来。谁为比:谁可以相比?老树婆娑亦宛然:老树婆娑,姿态优美。亦宛然:也像……一样。山碍不容千里见:高山阻碍了人们能看见千里远的东西。崖侵常蚀二分偏:山崖侵占,常常侵蚀,使岩石残缺不全只有二分之一。故知伪物谁叨冒:因此知道那些虚假的东西是谁冒充的。终竟天教不十全:终究是上天不允许它完全。

【赏析】

《月岩》是一首七绝诗。诗人通过描绘月岩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艰苦的历史背景。

诗人以“石漏摇空一片天,月岩之号古相传”开篇,描绘了月岩寺的壮丽景象。其中,“石漏”是月岩寺中的重要建筑,它象征着月岩的古老与悠久历史。诗人用“摇空一片天”来形容石漏的形状,既形象又生动,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其巨大的体积和重量。接着,诗人以“月岩之号古相传”点明月岩寺的名字自古以来就传下来了,这是对月岩寺历史的肯定也是对其文化的传承。

诗人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将目光转向了月岩寺周围的自然环境。他写道:“孤轮高洁谁为比,老树婆娑亦宛然。”这里的“孤轮”指的是月岩寺中的石塔,而“高洁”则形容其屹立不倒的姿态。诗人用“谁为比”来询问谁能与之相比,这既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是对月岩寺的赞美。而“老树婆娑”则描绘了月岩寺周围生长的老树,它们姿态优美且坚韧不拔,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诗人将视线转向了山峦和岩石。他写道:“山碍不容千里见,崖侵常蚀二分偏。”这里,诗人用“山碍不容千里见”来形容山峰的高大威猛,阻挡了人们的视线;而“崖侵常蚀二分偏”则描述了山崖侵蚀的情况,使得岩石残缺不全只有二分之一。这些描述既展示了月岩寺周围自然环境的险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他写道:“故知伪物谁叨冒,终竟天教不十全。”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知道那些虚假的东西是谁冒充的;终究是上天不允许它完全。在这里,诗人用“终竟”一词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接受。他明白自己无法摆脱困境只能面对现实并接受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岩寺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它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