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侵山云不干,迎春送腊雨漫漫。
勾萌潜识化工意,泥淖莫嗟行路难。
闭户定无元夜醉,拥衾如对九秋寒。
池塘烟草弄风日,此景当从晴后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手法特点、语言风格等进行评价。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壬申年封州自正旦雨至元宵止”,壬申年:指宋神宗熙宁九年。封州:即今广东开平市,位于广东省西部。正旦:指正月初一。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日。雨:指春雨。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日,春雨绵绵,一直下个不停。

“江风侵山云不干,迎春送腊雨漫漫”,江风:指珠江水气。侵山:直上。干:停止。迎春:指迎接春天的到来。送腊:送走冬天。腊,古时指十二月,这里借指冬季。迎春送腊:意指岁末年初的交替之际。雨漫漫:指春雨绵长不绝。

“勾萌潜识化工意,泥淖莫嗟行路难。”勾萌:草木初生的嫩芽儿。潜识:隐约地知道或觉察。化工:造化之神奇者,指自然现象。泥淖:烂泥。嗟:叹息、抱怨;哀叹、惋惜。

“闭户定无元夜醉,拥衾如对九秋寒”。元夜:指元宵节后的第一天——正月十五夜。醉:喝醉。拥衾:抱着被子。九秋:指深秋,这里借指寒冬。

“池塘烟草弄风日,此景当从晴后看”,池塘:这里指江边的沙滩。弄风日:指吹拂着阳光。此景:指眼前的景象。晴后看:指晴朗后观赏此景。

【答案】

【注释】

壬申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封州:今广东开平市,位于广东省西部。正旦:正月初一。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日。雨:指春雨。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日,春雨连绵不断。江风:指珠江水气。侵山:直上。干:停止。迎春:迎接春天的到来。送腊:送走冬天。腊,古时指十二月,这里借指冬季。迎春送腊:意指岁末年初的交替之际。雨漫漫:指春雨绵长不绝。勾萌:草木初生的嫩芽儿。潜识:隐约地知道或觉察。化工:造化之神奇者,指自然现象。泥淖:烂泥。嗟:叹息、抱怨;哀叹、惋惜。元夜:指元宵节后的第一天——正月十五夜。醉:喝醉。拥衾:抱着被子。九秋:指深秋,这里借指寒冬。池塘:这里指江边的沙滩。弄风日:指吹拂着阳光。此景:指眼前的景象。晴后看:指晴朗后观赏此景。

译文:

江边春雨绵绵,春风吹来,山上的云也不觉得冷了。迎着新春,送着腊月的残雪,春雨绵延不断。草木初生,隐约地知道春天的到来,但泥泞的路却让人感到步履艰难,不要感叹道路的艰险。闭门不出,不会有元宵夜晚醉酒的情况发生,抱着被子就像面对深秋的寒冷一样。池塘边,烟草在春风中摇曳,这景色应当等到天气晴朗之后去欣赏吧。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诗人在江边春雨中的所见所感。首联以“江风”起笔,点明地点是江边。“侵山”、“不干”二字,既表明江天相接,也写出了江风之劲。“迎春”“送腊”,则把江边的景色描绘得有情有趣,生动活泼。中间两联,由写景转向抒情,写自己闭门不出的闲愁和困顿。“泥淖”二句,用典贴切,表现了诗人因连日的雨而带来的不便和无奈。“闭户”二句,进一步抒写了自己的苦闷之情,“元夜”与“九秋”两个词语的运用,更是妙不可言。“池塘”二句,又回到写景,写诗人站在江边,看到池塘边的草烟在风中摇曳,联想到春天的暖阳即将普照大地,不禁为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所打动。

这首诗以江边春雨为背景,写诗人在江边春雨中的所见所感。前四句写雨势之猛和江边的景物,第五六句转写自己闭门不出的感受和困顿,最后两句又回到写景,写池塘边的草烟在风中摇曳,联想到春天的暖阳即将普照大地,不禁为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所打动。全诗结构完整,前后照应,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