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时志万里,非为稻粱谋。
眇眇江汉阻,萧萧霜露秋。
知机自有素,侧翅莫多愁。
风起浮云暮,空看片影流。

【注释】:

  1. 新雁二首: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冬至次年,流寓夔州。此时他虽身陷乱地,但仍心系国家,忧念人民,故作此诗以寄怀。
  2. 逢时志万里:逢,遇到;时,国运。指在国难之际,诗人仍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3. 非为稻粱谋:稻粱,指五谷,泛指食物。意谓自己并非为了贪图俸禄而苟活。
  4. 眇眇江汉阻:眇眇,形容水阔无边的样子;江汉,指长江与汉江;阻,阻塞。指诗人的家乡远离战乱地区,被阻于遥远的江汉之间,不得返回。
  5. 萧萧霜露秋:萧萧,形容风声或草木摇落的声音;霜露,指秋天的景物。指诗人因思乡而感叹秋日寒霜,天气渐凉。
  6. 知机自有素:知机,了解时机的意思;素,指本性、本质。指诗人了解自己的本性,不会因为乱世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和追求。
  7. 侧翅莫多愁:侧翅,比喻人的处境艰难,如鸟展翅飞翔,不能高飞远翔;多愁,指忧愁太多。意谓不要过多地为眼前的困难忧愁,要像展翅飞翔的鸟儿一样保持乐观的心态。
  8. 风起浮云暮:风起,比喻战乱开始;浮云,指变幻不定的事物;暮,指黄昏。指战乱开始后,天空中飘浮着乌云,黄昏时分,战乱更加激烈。
  9. 空看片影流:片影,指漂浮不定的云彩;流,指流动。指战乱结束之后,天空中的云彩逐渐消散,而自己却仍然漂泊无依。
    【赏析】:
    此诗是杜甫在乾元元年(758)冬至翌年春所作的两首七言绝句。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大雁的迁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首先来看第一首《新雁二首·其一》,诗中写道:“逢时志万里,非为稻粱谋。”这里的“逢时”,指的是遇到合适的时机;“志万里”,则是指心怀宏伟抱负;“非为稻粱谋”则是说自己的志向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的俸禄和利益。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乱世,但仍不忘报国的壮志豪情。
    再来看第二首《新雁二首·其二》,诗中写道:“眇眇江汉阻,萧萧霜露秋。”这里的“眇眇”,形容水阔无边的样子;“江汉”,指长江与汉江;“阻”,阻塞。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的家乡远离战乱地区,被阻于遥远的江汉之间,不得返回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思乡而感叹秋日寒霜,天气渐凉的感慨。
    接着是第三首《新雁二首·其二》,诗中写道:“知机自有素,侧翅莫多愁。”这里的“知机”,是指了解时机的意思;“素”,指本性、本质;“侧翅”,比喻人的处境艰难,如鸟展翅飞翔,不能高飞远翔。这两句诗则是在强调诗人了解自己的本性,不会因为乱世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不要过多地为眼前的困难忧愁,要像展翅飞翔的鸟儿一样保持乐观的心态。
    第四首《新雁二首·其二》,诗中写道:“风起浮云暮,空看片影流。”这里的“风起”,是指战乱开始;“浮云”,指变幻不定的事物;“暮”,指黄昏。这两句诗则是表达了战乱开始后,天空中飘浮着乌云,黄昏时分,战乱更加激烈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漂泊无依的困境。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杜甫在乱世中的坚韧和执着精神。他虽然身处逆境,但始终心怀家国,关心民生。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