苌弘谋周室,愤血死犹碧。
子胥殒吴门,江水为之逆。
精能动天地,忠不谕两国。
九鼎既西逝,姑苏亦东侧。
偷容习为俗,万世未遽易。
形势驱使然,生民岂恶直。
【注释】
苌弘:周朝大夫。他为避乱,逃到了蜀国。后来被秦国所灭(事见《史记·六国年表》)。子胥:春秋时吴王夫差手下的大将。他在战败后,被吴王夫差赐死。江水为之逆:相传伍子胥死之后,吴王夫差听信谗言,将他的尸骨抛入江中,使江水为之逆转。这里说“江水为之逆”,是说伍子胥之死激起了吴国人民的愤慨,使他们像流水一样汹涌澎湃,反对吴王夫差。精能动天地:指伍子胥的智谋才能足以感动天地。忠不谕两国:指伍子胥的忠诚不能感动两国。姑苏:即苏州,在江苏省境内。东侧:指吴地。
偷容习为俗:指吴人学习当地习俗,变得苟且偷安。偷:苟且。容:风俗。习:习惯。为俗:《汉书·地理志》上说:“江南民俗以鱼、盐、陂塘种作为本业。”这里说“习为俗”就是从事这些行业的意思。万世未遽易:指这种苟且偷安的风气不会马上改变。遽:通“遽”,急迫。
形势驱使然:指情势迫使他们这样做。形势:形势,这里指吴国的政治形势。生民岂恶直:百姓难道厌恶正直的人吗?生民:百姓。直:正义,正直。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苌弘为周室出谋划策,激于义愤而血洒碧野;伍子胥为报父仇而赴死吴门,使吴国的江水也为之逆流。伍子胥的智谋才能足以感动天地;但吴国的百姓却只懂得苟且偷安,不知大义。吴国政治形势迫使人们只能这样,百姓又怎能厌恶正直呢?
此诗前四句写苌弘、伍子胥的事迹,赞扬他们的智勇和对祖国的忠诚;后四句写吴国人民苟且偷安的本性,以及这种本性受到历史潮流的冲击,从而产生变化的过程。全诗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民族气节和国家存亡问题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