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冈抱城起,清川带野回。
旧都迁陵谷,遗寺空池台。
修竹入晻霭,荒溪转崔嵬。
鸣禽畏人起,故老惊客来。
置酒感兴废,浩歌寄欢哀。
伊昔游此人,于今安在哉。
谷深春先觉,地爽景后颓。
造适假一笑,愿君尽馀杯。

登禅智寺上方赠同游诸公重冈抱城起,清川带野回。

旧都迁陵谷,遗寺空池台。

修竹入晻霭,荒溪转崔嵬。

鸣禽畏人起,故老惊客来。

注释:重岗重叠的山冈环绕着城池耸起,清澈的河流蜿蜒带着郊外的风光回转。昔日的都城如今已被深沟阻隔、被高墙围困,只有那座古老的寺庙和池塘还在。茂密的竹林掩映在朦胧之中,荒凉的溪流曲折地流向远方。鸟儿因害怕而不敢鸣叫起来,那些年迈的老者也惊讶于有客人来访。摆放美酒以抒发感慨,放声歌唱以寄托哀伤。回想过去在这里一起游玩的情景,如今又在哪里呢?山谷中的春天总是最先感知到变化,大地上的景色也随着季节的变迁而衰败。这里真是一个让人感到舒适的地方,暂且借用这里作为暂时的避世之地吧,希望你能够尽情地畅饮这最后几杯。赏析:此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时值安史之乱爆发前夜。当时诗人在长安任左拾遗,与李白、杜甫等好友共谋匡辅国家之计,却遭谗被贬为江浦(今属江苏)县令,于是与友人相会于庐山之上。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庐山与友人相聚时所作。首联写庐山的地势特征,用夸张手法写出庐山的险峻和雄伟。颔联写庐山的景物,“旧都”即指长安。长安在唐初为帝王建都之地,但不久便成为战乱的是非之地,后来虽一度安定,但已不复当年盛况。所以“迁陵谷”,意即像长安那样成为废墟。“遗寺”即指庐山上的慧远法师创建的东林寺。慧远法师是东晋时期庐山著名的高僧,他在此建寺立坛弘扬佛法,使这里成为佛教活动的中心,因而后人称此寺为“遗寺”。颈联写庐山的幽静之美。“修竹”指竹林,“修”字形容竹子长得很茂盛的样子,“霭”字形容竹林中笼罩的雾气。“荒溪”指荒芜了的溪水。“崔嵬”即高耸的样子。尾联写庐山的幽深之美。“鸣禽”指鸟鸣之声,“人起”指人们听到鸟鸣而惊动起来。“故老”是老人的意思,他们看到诗人的到来而惊讶不已。“造适”是安逸的意思。“假一笑”指暂时借庐山之景为乐。“愿君尽余杯”意思是希望你能够畅饮此杯中物,尽情享受这里的美景。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交融,把庐山的壮丽和幽静之美写得栩栩如生,使人仿佛置身其间一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