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古亦少,况乃今人乎。
至和动殊类,此则今世无。
舜韶舞百兽,事可观于书。
但非耳目接,便自疑其虚。
谁谓今之人,反不如兽欤。
大音盖希声,聋俗或万殊。
中孚有不化,嗟嗟乎豚鱼。

【注释】

知音古亦少,况乃今人乎。

《乐记》:“故其成声之音,不如其应弦之音;其应弦之音,不如其所以鸣和之声;其所以鸣和之声,不如其宫商角徵羽之调。”

《礼记·乐记》:“知者说(悦)乐之道而乐及万物者也。”

至和动殊类,此则今世无。

《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舜韶舞百兽,事可观于书。

《尚书·益稷》载:“帝曰:咨!汝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归之于一。”

《史记》记载,虞舜时有《韶》《舞》。

但非耳目接,便自疑其虚。

《庄子·齐物论》:“且夫水之性也,不避丘陵且趋下,譬犹人,足情便则止矣。”

谁谓今之人,反不如兽欤。

《论语》载:“子贡问曰:‘君子之过也,何尝不更也?’子曰:‘改之为贵。’”

大音盖希声,聋俗或万殊。

《荀子》“乐论”,“大音之兴也,降祥风而至焉;幽细之言,则感怆而悲心。是故明君之赏爵禄也,观其善之用,察其行之际,适其乐之时也。”“聋俗或万殊”即指不同的声音。

中孚有不化,嗟嗟乎豚鱼。

《易经》“中孚”卦辞云:“豚鱼吉,利涉大川。”

【赏析】

《和永叔夜坐鼓琴》(其一)

诗题中的“鼓”,指弹琴时所奏的乐章,“琴”指琴这种乐器。这首诗通过弹奏琴曲,表现知音难觅、琴声感人的情景。

“知音古亦少,况乃今人乎?”古代知音已经很少了,何况现在的人呢?诗人感慨知音难求,感叹当今社会缺乏真正的知音。

“至和动殊类,此则今世无”,和谐的音乐能够感动不同的事物,这是现在没有的。《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所生也。”和谐的音乐能够感动不同的事物,这是现在没有的。诗人认为和谐的音乐能够感动不同的事物,这是现在没有的。他感叹现在的社会缺乏真正的知音。

“舜韶舞百兽,事可观于书。”舜时的《韶》乐能鼓舞百兽。《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南抚交趾,北降幽都,西登祝融之岳,南到南海,群帝相让,争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宗神禹。”这里说的是舜时的音乐能使百兽欢舞。《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但非耳目接,便自疑其虚。”但是不是耳朵听到声音,眼睛看到画面就足以证明它是真实的了?诗人认为不是这样。因为音乐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听觉和视觉,而是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只有真正懂得音乐的人才能够体会到音乐的内涵和魅力。

“谁谓今之人,反不如兽欤?”谁说现在的人都比不上野兽呢?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他认为现在的人们缺乏真正的知音,无法理解音乐的魅力和价值。

“大音盖希声,聋俗或万殊。”最大的声音反而很少听见。《庄子·齐物论》:“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曾天地之阔远,入山川之广大,然犹有所待者也。虽体解吾犹未变易也,可以言论者,尚是也。世之所贵道者,生也;所贵得者福也。修胸中之诚以存其身,岂唯全其性哉!目不明可以见千里兮,盲者不知越人之辩言也;支离攘攘随其是非,而不与世人同其是非者何耶!”

“中孚有不化,嗟嗟乎豚鱼。”心中充满诚信而不被迷惑,真是愚蠢啊!《周易》“中孚”卦辞:“豚鱼吉,利涉大川。”意为豚鱼吉祥,利于渡过大川。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诚和坚定。他认为只有内心充满诚信才能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中孚有不化,嗟嗟乎豚鱼。”心中有诚信而不被迷惑,真是愚蠢啊!《周易》“中孚”卦辞:“豚鱼吉,利涉大川。”意为豚鱼吉祥,利于渡过大川。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诚和坚定。他认为只有内心充满诚信才能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诗人借《周易》中的“中孚”卦象表达了自己对于诚信的看法,他认为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品质。同时他也借此来警醒人们要坚守内心的诚信。诗人认为诚信是一种美德和品质,应该被人们所珍视和追求。然而现实中有些人却迷失在诱惑和利益面前,失去了诚信之心。因此诗人发出叹息:那些失去诚信之心的人们就像愚蠢的豚鱼一样被利益所蒙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