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江南同野老,自纺落毛采蘋藻。
清风满袖读离骚,半亩幽畦种香草。
门前流水鸣溅溅,日暮归来自刺船。
遥山数叠作媚妩,落日断霞明晚川。
雨馀汀草涨新绿,红衣湿尽鸳鸯浴。
采莲女儿何处来,唱我春风湖上曲。
瓮头酒熟方新篘,白鱼如银初上钩。
呼儿洗杓醉明月,酒酣更作商声讴。

江南曲

我家住江南,与野老为邻。自纺落毛织渔网,采蘋藻来供饮食。

清风满袖读离骚,半亩幽畦种香草。门前流水溅溅响,日暮归来乘轻舟。

遥望山峦如黛眉,落日余晖映晚川。雨后汀洲新绿涨,红衣鸳鸯沐浴水。

何处采莲女儿来,为我清歌伴春风。酒熟瓮头方新篘,白鱼跃起初上钩。

唤儿洗碗醉明月,月下歌舞声声高。酒酣更作商声讴,歌声飘荡在江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江南,与一位老农为邻的生活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江南的美景、生活情趣和人文情怀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江南水乡画卷。

首句“我家江南同野老”,以简洁的语言点明了诗人的居住地——江南。这里,诗人没有使用任何修饰性词汇,而是直接以“同野老”来表达与老农家的亲近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表达方式既简练又富有情感,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与老农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人以“自纺落毛织渔网,采蘋藻来供饮食。”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与野老共同劳作的情景。这里的“自纺落毛”、“织渔网”、“采苹藻”等动词,不仅生动描绘了他们勤劳的身影,还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这些动词也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第三句“清风满袖读离骚,半亩幽畦种香草。”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拓展。诗人不仅描述了与老农家一起劳作的情景,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这里的“清风满袖”形容诗人衣袖中弥漫着清新的空气,“读离骚”则暗示了他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而“半亩幽畦种香草”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追求。

“门前流水溅溅响,日暮归来自刺船。”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归家的场景。这里的“门前流水”象征着家乡的美好与宁静,“溅溅响”则传达了水流的欢快节奏。而“日暮归来自刺船”则展示了回家路上的艰辛与喜悦,同时也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遥山数叠作媚妩,落日断霞明晚川。”两句诗则转向了远山的描述。这里的“遥山”指的是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它们层层叠叠,形态各异。而“媚妩”则形容了山峦的美丽动人,给人一种柔美而神秘的感觉。而“落日断霞明晚川”则描绘了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的景象,阳光洒落在江面上,形成一片片灿烂的光芒。

“雨馀汀草涨新绿,红衣湿尽鸳鸯浴。”两句诗则转向了汀洲上的景色。这里的“雨馀”指的是雨后的情景,“汀草涨新绿”则描绘了雨后草木复苏的画面,给人以清新之感。而“红衣湿尽鸳鸯浴”则描绘了成双成对的鸳鸯在水中嬉戏的场景,充满了浪漫与温馨。

“采莲女儿何处来,唱我春风湖上曲。”两句诗则转向了湖上的采莲女。这里的“春风吹拂”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和天气的宜人,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生机。而“采莲女儿何处来”则表达了诗人对采莲女子的好奇与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文化风情。

“瓮头酒熟方新篘,白鱼如银初上钩。”两句诗则描绘了酿酒的过程。这里的“瓮头酒熟”意味着酿酒已经完成,“新篘”则表示酒已经过滤干净,呈现出清澈透明的状态。而“白鱼如银初上钩”则描绘了捕鱼的情景,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自由游动,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呼儿洗碗醉明月,酒酣更作商声讴。”两句诗则展现了一家人欢乐的场景。这里的“洗碗”指的是洗碗的动作,“醉明月”则暗示了夜幕降临的时刻,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而“商声讴”则可能指的是唱歌或朗诵诗歌等活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这首《江南曲》通过对江南水乡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野老之间深厚的感情纽带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同时,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绘手法,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