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垂顾饮江湄,卧护宗祧彼一时。
马渡已嗟南国蹙,猿惊何暇北山移。
郊坛曾祝千年运,塔庙空留异代悲。
北望中原形势尽,太平草木亦熙熙。
【注】
钟山: 南京别称。
蟠龙垂顾饮江湄,卧护宗祧彼一时:蟠龙,指南京的钟山。传说古时有神龙蟠踞于山中,所以称钟山为蟠龙山。卧护宗祧,意谓保护祖宗之庙。“彼一时”指北宋时期,因宋初建都金陵(今南京)故云。
马渡、猿惊:指南宋灭亡后元兵南下的历史事件。马渡即渡江,指1275年元兵渡长江进围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灭亡;猿惊,指1276年元兵渡江南下,攻陷南宋都城临安。
郊坛:祭祀天地的坛场。
塔庙空留异代悲:指明太祖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墙和天京寺塔(又名金陵塔),以及明代的南京城。
太平草木亦熙熙:指元末明初战乱平息后的南京。
【译文】
钟山蟠龙俯视饮江流,守护祖先宗庙在那时。
南宋灭亡元兵已渡江,猿猴惊惶哪有闲心北移?
祭祀天地的郊坛曾经祝,佛塔寺庙只留异代悲。
向北望去中原形势尽,和平安宁草木也茂盛。
【赏析】
本诗作于南明弘光元年(1645)六月,诗人当时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当时南明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苟求偏安,而对内对外均无作为,终至亡国。诗人对此深感痛惜,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写钟山的雄姿,用蟠龙来比喻钟山的雄伟壮丽。颔联写南宋灭亡后,元兵南侵,南京沦陷的史实。颈联写南京在元末明初战乱之后恢复元气,百姓生活安定繁荣。尾联写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