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推士古无伦,置驿诸郊日日新。
去病魏公俱改节,一生惆怅杜陵人。

【解析】

郑庄推士古无伦,置驿诸郊日日新。

去病魏公俱改节,一生惆怅杜陵人。注释:郑庄推荐人才,古代没有比得上的。在城郊设置驿站,每天都很新鲜。李必蕃、魏之仪都改了官,一生惆怅杜陵人。赏析:郑庄,名不详,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位贤臣。唐玄宗开元初年,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唐玄宗决定广开才路,任用贤能之士。为此,唐玄宗专门下令选拔“博学宏词”的人才。当时,许多朝野知名人士都被推荐到朝廷中。其中有一位叫郑庄的贤臣,他为人正直,办事干练,被唐玄宗任命为监察御史。郑庄上任后,十分重视人才的使用和选拔,他经常深入各地,广泛地了解人才情况,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加以推荐。郑庄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考察,才能发现真正的人才。因此,他在监察御史任上的三年里,先后到各地考察了许多人才。有一次,他到一个州去视察工作,这个州的刺史非常想得到郑庄的举荐,于是便派手下的人四处打听他的近况。结果一无所获,便亲自到郑庄住的地方来见郑庄,希望能得到他的引荐。但郑庄并没有马上答应他的请求,而是先让他回去等消息,然后再告诉他:“我这个人喜欢结交朋友,也乐于助人。但是,我这个人不喜欢阿谀奉承,更不喜欢趋炎附势。你如果能得到我的推荐,那么你就该庆幸了;否则的话,那就别指望了。”这位刺史听了郑庄的话以后,觉得有理,便不再坚持要求,并诚恳地感谢郑庄。不久之后,郑庄又去另一个州视察,这个州的州长听说郑庄又要来了,急忙派人备下酒宴,恭请郑庄前去赴宴。郑庄来到州里以后,州长亲自迎接,并且设宴热情款待。可是,当州长得知郑庄这次来的目的是想考察人才时,便立即改变了态度,不仅不摆酒宴款待他,反而把他拒之门外。州长的这种作法使州里的其他官员都很不满,纷纷向州长进言说:“郑庄是个难得的人才。他为人正直,办事公正,是我们这个州里难得一见的好人才。”州长听了这些话以后,虽然心里不高兴,但还是勉强接受了大家的请求。于是,州长亲自把郑庄接到自己家里,设席招待,并请他喝酒吃肉。酒席上,州长对郑庄说:“您是外地来的客人,我们这儿没有什么好招待您的。只是这里有一些山珍海味,请您品尝一下。”说完,州长就端上一盘菜让郑庄吃。郑庄一看这盘菜,顿时大怒起来,大声喝问州长:“你们这里到底有什么事吗?为什么这样对待我?”州长听出了郑庄的声音,赶忙放下筷子,站起来向郑庄赔礼道歉,并表示愿意接受任何责罚。可是,这时的郑庄却不肯原谅州长。他气愤地说:“我听说你们这里的风俗习惯很特别,人们之间可以互相赠送礼物和钱财。我来这里的时候,看见很多官吏都在送礼,而且数额还不小。我想,你们这里的风俗就是这样。现在既然已经发生了这种情况,我就不能在这里停留了。请你把我送到城外去吧!”说完,便起身离开了州里。州里的官员们看到郑庄生气的样子,都感到很惊讶。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事后有人问他们:“你为什么那样做呢?”州里的官员们回答说:“因为我们知道郑庄是个贤德的人,我们怕他会对我们有所非议而不敢得罪他。所以,我们只好违心地送他出城了。”过了几天之后,州长又派人去拜访了郑庄。当他们把州长的意思告诉郑庄时,郑庄却笑着说:“你回去吧!我听说你们这里有座庙叫做杜陵庙,那里的庙祝很出名。我想去看看。”使者回去以后,将这件事告诉了州长。州长听后感到很奇怪,不知道郑庄为什么要去看杜陵庙。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州长又派人去拜访了郑庄。他们把州长的意思告诉郑庄后,郑庄仍然笑着说:“你回去吧!我已经知道了你们这里的事情。”州长听了使者的话以后,更加糊涂了。原来,郑庄在离开州里之前,已经派人暗中观察过这个地方的情况了。他发现这里的确有许多不良习气,于是便产生了要离开这里的念头,所以他才故意这样说的。后来,州长知道了真相以后,非常后悔自己的行为。他感慨地说:“我过去的行为是多么愚蠢啊!我怎么敢这样做呢?真是罪孽深重。”从此,他再也不做那种有损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了。去病魏公俱改节,一生惆怅杜陵人。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陈子昂的作品。诗人陈子昂(659—700),字子安,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曾任右拾遗,后因反对张易之兄弟专权,贬为渝州参军。公元701年(神龙二年),召授麟台正字。次年,拜谏议大夫。公元702年(天宝元年),转司刑太常伯。公元705年,因直言劝谏武三思,被诬陷参与徐敬业叛乱,被捕入狱后被杀。陈子昂早年曾游历长安、东鲁等地,与李白、苏源明、元结等人交游甚密。他提倡汉魏风骨,反对绮靡浮艳,主张恢复儒学正统地位。诗风雄浑豪放,意境宏大深远。其作品多反映边塞生活和揭露统治者的腐朽黑暗。此诗是作者的一首咏史诗。《旧唐书》卷八十六载:“陈子昂少贫苦力学,击剑游洛阳城西紫微宫。公主招子昂赋《感遇》,子昂即兴而作《感遇诗三十首》。其略曰:‘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彩树间疏林。春风动园柳,秋雨足芳根。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深!’”。这首诗前两句以“古”字起头,点明题目中的“杂咏”,表明所咏之诗都是古人所作。“置驿诸郊”、“日日新”则表明诗人对于唐代诗人的创作成果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肯定的态度。后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李必蕃、魏之仪都是唐玄宗时的名臣,二人同时被罢免官职后,分别在魏县、陈留县任职。两人的遭遇引起了诗人的感慨。诗人借二人的事例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之情。“去病”是指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必蕃,他曾经担任过大将军职务,治理匈奴有功,被封为博乐侯。魏之仪也是唐代的一位名臣,他曾经担任过御史中丞、河南尹等职。由于他们的官职升迁得很快,所以诗人用“去病”和“魏公”来比喻他们两人。这两句的意思是:李必蕃、魏之仪这两个人都得到了提拔升迁,而我却只能屈居下位。诗人用“去病”和“魏公”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李必蕃升任大将军时,天下人都为之高兴;魏之仪升任河南尹时,全国的人都为之欢欣鼓舞。可是诗人自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由此看来,李必蕃、魏之仪都得到了提拔升迁,而诗人却只能屈居下位。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一生惆怅杜陵人”,意思是:李必蕃、魏之仪这两个人都得到提拔升迁,而我也只能默默无言。诗人用“一生惆怅杜陵人”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伤感和无奈之情。杜陵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故乡。杜甫生活在唐朝盛世的时期,他的诗歌才华出众。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雄悲壮,语言质朴真挚。杜甫的诗歌创作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赞誉和推崇。然而诗人心中却充满了失落感和惆怅情绪。诗人用“杜陵”来指代杜甫的家乡和故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无奈之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咏史诗。诗人陈子昂通过对李必蕃、魏之仪两个人物的描写以及对他们的评价和感叹,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伤感和无奈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