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王游赏地,乔木空白云。
无复歌吹响,况乃麋鹿群。
梵刹拟化出,山河如绮分。
北望十二衢,佳气正絪缊。
贤者而后乐,固如孟轲云。
感此多远怀,因之濯尘纷。
闻君已先我,携手皆能文。
置酒临沧流,披窗溯南薰。
由来登此台,寂寞谁独闻。
慷慨作歌诗,怅然哀古人。
千载岂不辽,忽如波沄沄。
适意正在饮,无为惜酣醺。
【注释】梁王:指梁武帝。乔木:高大的树木。无复:不再。况乃:何况。梵刹(fàn chà):佛寺、寺院,佛教建筑。十二衢:即十二条大街,泛指繁华街市。絪(yīn)缊:和暖而浓厚的气息。贤者:有德行或才能的人。孟轲(kē):名轲,战国时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远怀:深远的思念。濯:洗去。披窗:推开窗户。由来:一向,自古以来。慷慨:情绪激昂,意气豪迈。作歌诗:吟诵诗歌。千载:千年。辽:辽阔。忽如:忽然好像。波沄沄(wényún):形容水波动荡。适意:畅快。
【赏析】这是一首登临感怀之作,诗人通过登台览胜的所闻所感,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全诗结构紧凑,层层递进,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情感丰富深沉,语言清新流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句写“梁王游赏地”。梁武帝萧衍是南朝梁王朝的创始人,他曾经在建康城西建业坊一带游玩观瞻,并在此筑台建庙。这里以“梁王”为题,点出“吹台”,自然引出下文的“乔木”“云”“歌吹响”“麋鹿群”“梵刹拟化出”等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一座巍峨壮观的楼台屹立于绿荫之中,云蒸霞蔚,山明水秀,景色十分美丽。这一句中,“梁王游赏地”、“乔木空白云”二句是实写,“无复歌吹响,况乃麋鹿群”二句则是虚写,用虚写衬托出这座楼台的雄伟壮丽。
第二句“无复歌吹响,况乃麋鹿群。”紧承上句,进一步描绘楼台周围的景象,写出了它与四周景物的和谐美,突出其“高耸入云”的特点。这里的“歌吹响”是指楼上传来的音乐声,“麋鹿群”则是指山上的麋鹿群。这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着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吹台的雄伟壮观。
第三句“梵刹拟化出,山河如绮分。”紧承前两句,进一步渲染吹台上下的环境气氛。“梵刹拟化出”是指佛寺庄严地矗立在楼台上空,犹如一座座巨大的佛像正在向人们展现它们那庄严神圣的形象;“山河如绮分”则是指远处的山川河流宛如一幅精美的锦绣图卷。这里的“拟化出”和“如绮分”都是夸张手法的运用,极言楼台所在地势的险要和周围环境的优美迷人。
第四句“北望十二衢,佳气正絪缊(yīn yūn)。”紧承前三句,描写楼台的地理位置及其周围的环境。“十二衢”泛指京城中的大街小巷,“佳气”是指祥瑞之气,“絪缊”是说气息温暖而浓厚。这句的意思是说,站在吹台上向北眺望,可以看到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大道,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祥和之气。
第五句“贤者而后乐,固如孟轲云。”紧承前三句,指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享受这种美景。“贤者”即品德高雅的人。这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才有资格欣赏这样的美景,正如孟子所说:“贤者而后乐”。这里的“孟轲”指的是孟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第六句“感此多远怀,因之濯尘纷。”紧承前几句写自己对美景的感受。“远怀”即深谋远虑的意思,指作者在领略了美景之后所产生的深远感慨。“濯尘纷”是指清除心中杂念,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这句的意思是说,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致,作者不禁产生深深的感慨,于是便放下心中的杂念,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第七句“闻君已先我,携手皆能文。”紧承前几句,描写与友人相见的情景。这里的“君”指友人。“闻君已先我”的意思是说,你比我更早地来到这里,已经在这里游览过了。“携手”是指一起手拉手地走。“皆能文”即都能写作文章。这里的“文”是指文章、文采。这句的意思是说,你比我先到这里来游览,并且还擅长写作。
第八句“置酒临沧流,披窗溯南薰。”紧承前几句写自己和朋友在吹台上饮酒赏景的情景。“置酒”是摆放酒具,准备宴饮;“临沧流”是指登上苍翠的江流;“披窗溯南薰”是指推开窗户,迎着南风。这里的“南薰”是指南方的暖风。这句的意思是说,我们两人在吹台上摆好酒具,一边品酒一边赏景,打开窗户让南风吹拂着身体,真是惬意极了。
第九句“由来登此台,寂寞谁独闻。”紧承前几句写自己和朋友共同登上吹台的情景。这里的“由来”是指自从……以后;“寂寞”是孤独冷清的意思;“谁独闻”是指谁能够独自听到呢?这句的意思是说,自从我和你一同登上吹台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独自听到了。这里的“寂寞”二字既写出了吹台的空旷寂静,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
第十句“慷慨作歌诗,怅然哀古人。”紧承前几句写自己和朋友在吹台上吟咏古诗的情景。“慷慨作歌诗”是指大声吟咏古诗;“怅然”是失意的样子;“哀古人”是指感叹古人的英名业绩被遗忘。这里的“古”指古代的英雄人物,也可以指古代的典籍。这句的意思是说,我们两人在吹台上吟咏古诗,不禁感到惆怅万分,心中无限感慨地怀念古人的丰功伟绩都被人们所遗忘了。
第十一句“千载岂不辽,忽如波沄沄。”紧承前几句写自己和朋友在吹台上遥想古今的情景。这里的“千载”是指一千年的时间;“岂不辽”是说难道不广阔吗?“忽如波沄沄”是指像波浪一样涌动起伏。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难道不广阔吗?然而转眼之间又好像波浪一样涌动起伏起来。这里的“千载”“忽如”二句是比喻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极言历史变迁之快。这里的“波沄沄”也是夸张手法的运用,极言时间流逝之快。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难道不广阔吗?然而转眼之间又好像波浪一样涌动起伏起来。这里的“千载”“忽如”二句是比喻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极言历史变迁之快。
第十二句“适意正在饮,无为惜酣醺。”紧承前几句写自己和朋友在吹台上痛饮的情景。这里的“适意”是指心情愉快的意思;“正”是副词,表示适合;“无为”即不要勉强,不要做作;“酣醺”是说醉得很厉害,也可以说是沉醉其中的意思。这里的“酣醺”也是夸张手法的运用,极言喝酒喝得非常厉害。这句的意思是说,正当心情愉快的时候正好是在饮酒的时候,不要勉强自己,也不要做得太过火。这里的“无为”二句是劝告自己的朋友不要过于放纵自己。这里的“无为”即不要勉强自己,不要做作;“惜酣醺”是说不要过分陶醉其中。这里的“惜”字是动词,意思是要珍惜、注意节制。这句的意思是说,正当心情愉快的时候正好是在饮酒的时候,不要勉强自己,也不要做得太过火;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过分陶醉其中以免耽误了大事。这里的“无为”二句是劝告自己的朋友不要过于放纵自己。
这首七律虽然只是登台观览时的即兴之作,但它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内容。诗人通过对吹台这一景点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全诗结构紧凑,层层递进,意境开阔,感情丰富深沉,语言清新流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