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千间尽,惟庵免劫灰。
佛归何国去,僧自别峰来。
巨石神鞭至,悬崖帝凿开。
幽寻情未已,木杪夕阳催。

瑞岩

金碧千间尽,惟庵免劫灰。

佛归何国去,僧自别峰来。

巨石神鞭至,悬崖帝凿开。

幽寻情未已,木杪夕阳催。

译文:
金碧辉煌的千间寺庙都已消失殆尽,唯有这座庵堂得以幸免于战火。
佛祖究竟去了哪个国家?是继续他的修行还是已经返回了原地?
僧人从别处来到此地,与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缘分。
巨大的岩石像神鞭一样飞来,悬崖之上被凿出了一条通道。
在深山中寻找,心情依然无法平静,只有夕阳西下时分,我才感到有些许的欣慰。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瑞岩寺风光和僧人生活的诗。全诗以瑞岩寺为背景,通过描绘寺庙的金碧辉煌、战火中的幸存、僧人的来源、岩石的变化以及夕阳下的景色,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佛教圣地。

首句“金碧千间尽”描绘了瑞岩寺的宏伟壮观,金碧辉煌的寺庙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千间空荡荡的遗址。这种对比使得诗人对于瑞岩寺的过去充满了怀念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战争破坏的哀伤。接着诗人通过“惟庵免劫灰”表达了自己对于瑞岩寺幸存的庆幸和感激之情。这里的“庵”指的是和尚居住的地方,也暗示了瑞岩寺是一个佛教圣地,值得人们尊敬。

第二句“佛归何国去”则是对佛祖归宿的猜测。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设问的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让人不禁想象佛祖的去向。这种设问既增加了诗歌的悬念,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宗教的虔诚和敬畏。

第三句“僧自别峰来”则具体描述了僧人的来源。这里的“自”表示自发地,“别峰来”则暗示了僧人是从远处而来,可能是为了寻找修行的场所。这一部分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背景,让读者更加了解瑞岩寺的历史和文化。

接下来四句是对瑞岩寺景观的具体描绘。“巨石神鞭至”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巨大的岩石像神鞭一样飞来的场景,这种比喻既富有想象力又贴切表达了岩石的形状和特点。“悬崖帝凿开”则进一步揭示了山峰被人工开凿的痕迹,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勇气。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瑞岩寺的自然美景,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建筑技艺的追求和探索精神。

最后两句“幽寻情未已,木杪夕阳催”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留恋和不舍。这里的“幽寻”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而“木杪夕阳催”则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分的景象,给人以宁静、安详的感觉。这种描绘既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赞美,也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淡然和超脱。

这首诗通过对瑞岩寺的历史、景观和僧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佛教圣地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和修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