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殊伟岸,内禀极憸柔。
欲取汉清议,尽投唐浊流。
鬼车鸣甚恶,猛虎死方羞。
芳臭须臾判,哀哉不善谋。
外观殊伟岸,内禀极憸柔。
欲取汉清议,尽投唐浊流。
鬼车鸣甚恶,猛虎死方羞。
芳臭须臾判,哀哉不善谋。
注释:
- 外观殊伟岸:外表显得非常雄伟壮丽。
- 内禀极憸柔:内心却极其狡猾阴柔。
- 欲取汉清议:想要获得汉朝的清誉。
- 尽投唐浊流:全部投向唐朝的浊世。
- 鬼车鸣甚恶:像鬼车一样的凶兆(星名)响起来,声音十分可怕。
- 猛虎死方羞:像猛虎一样死去的人会感到羞愧。
- 芳臭须臾判:短暂的时间内就会分出好坏。
- 哀哉不善谋:真是可悲啊!不善于谋划。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四首讽喻诗之一。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评。
第一句“外观殊伟岸,内禀极憸柔”描绘了一个人外在形象看似高大威武,但内心却是极其阴险狡诈的形象。这种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某些人物表面与内心的反差的强烈不满。
第二句“欲取汉清议,尽投唐浊流”表达了作者对那些试图通过获取汉朝的清誉来掩饰自己行为的人的批判。这些人最终只会陷入唐朝的黑暗之中,被世人所唾弃。这里的“浊流”指的是混乱、污浊的社会环境。
第三句“鬼车鸣甚恶,猛虎死方羞”则是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种令人恐惧、厌恶的场面。这里用到了两个典故,一是“鬼车”,即指不祥之兆;二是“猛虎死”,表示强者死后会引来耻辱。这些描述都暗示了作者对某种行为或现象的厌恶和反感。
第四句“芳臭须臾判,哀哉不善谋”则是对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后果的人的批评。这里的“芳臭”指的是美好和芬芳的气味,而“哀哉”则表达了悲伤和惋惜之情。这种比喻强调了及时行乐的后果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所带来的悲哀。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某些人表面的华丽与内在的邪恶,以及他们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抛弃道德底线的行为。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表面上光鲜亮丽、实则内心阴险狡诈的人。同时,也呼吁人们要注重品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