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曾通好,君尊昔托孤。
初闻携一束,俄见赋三都。
皆谓终童隽,安知董相迂。
秃翁老无力,爱助尚区区。
【注释】
上世:指前代。
曾通好:曾经友好往来。
君尊:指君主。
昔托孤:过去曾将幼小的子嗣托付给亲信大臣辅佐。
初闻携一束:最初听闻你携带着一捆书来。
俄见赋三都:后来见到你写了很多作品。
皆谓终童隽:都认为你的文才最终能达到“终童”和“隽”的水平,即成为杰出的作家。
安知董相迂:怎么知道我像董仲舒那样的迂腐之人呢?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主张儒家经学而著称。
秃翁老无力:我年老力衰,已无多的力量去帮助他了。
爱助:喜爱他的才情而愿意资助。
【赏析】
这是一首赠诗。诗人与方景楫有交往,所以写下这首诗作为答赠。
首句中的“上世”,是说两人有交情的历史。方景楫曾因年少时为皇帝所宠,故有“君尊”之称。“昔托孤”是指方景楫年轻时曾受到皇帝的重用,但后来被罢黜,因此有“昔托孤”之语。
次句中的“初闻”,是指诗人初次听说方景楫来访之时。“携一束”,指携带着一些书籍而来。
第三句中的“俄见”,表示时间上的迅速,暗示方景楫的才学之深厚。“赋三都”则是对方景楫才华的一种称赞,三都,指《三都赋》,是东汉文人张衡的代表作,其中描绘了京都洛阳繁华的景象。这里用来形容方景楫的文章富有文采。
第四句“皆谓”是说人们都认为。“终童隽”是说方景楫的文才最终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也就是成为杰出作家。“董相迂”是说方景楫像董仲舒那样迂腐。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担任过丞相,但因为坚持儒家思想,被后世视为迂腐之人。这里用来形容方景楫的思想过于拘泥于传统,不够开放,因此不被人所理解。
最后一句“秃翁老无力”,是说自己年纪已大,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帮助他了。这里的“秃翁”指的是诗人自己,因为已经年迈。
整首诗通过赞美方景楫的才华和成就,表达了对朋友深厚的友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新思想的排斥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