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足传书至,蟾光出匣新。
真从古冶子,曾照汉时人。
昔作美年少,今非妙色身。
明知皆梦幻,莫认假为真。

注释:

  • 大渊寄道冠汉镜:寄言于深广的深渊,寄托于汉代的铜镜。
  • 各答以一首:各自写下一首诗来回答。
  • 雁足传书至,蟾光出匣新:鸿雁飞过,书信传递;明月高悬,映照新月。
  • 真从古冶子,曾照汉时人:真的如同古代的勇士冶子一样,曾经照亮了汉朝的人。
  • 昔作美年少,今非妙色身:以前是美丽的少年,如今却不再是英俊的面孔。
  • 明知皆梦幻,莫认假为真:知道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不要被虚假的事物所迷惑。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大渊、汉镜等事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和人生的深深感慨。
    首句“大渊寄道冠汉镜各答以一首”,诗人将大渊、汉镜等事物拟人化,分别赋予了它们各自的寓意。大渊代表着深邃、广袤,象征着无尽的知识与智慧;汉镜则代表着辉煌、璀璨,象征着历史的光辉与荣耀。这些事物的出现,让诗人感到欣喜若狂,仿佛找到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第二句“雁足传书至,蟾光出匣新”。诗人用鸿雁传书、明月出匣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书信的到来和月亮的升起。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揭示。正如诗人所言,雁足传书意味着远方的思念和关切,月光出匣则代表着希望和梦想。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第三句“真从古冶子,曾照汉时人”。这里的“古冶子”是指春秋时期的勇士冶子,他曾用剑砍断了自己的左手指,以示忠诚。诗人通过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对英勇、坚毅品质的崇敬之情。同时,“曾照汉时人”则暗示了诗人对于古人的怀念。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古人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守正义,追求真理。
    第四句“昔作美年少,今非妙色身”。诗人回顾了过去那个美好的时光,那时的自己英俊潇洒,充满魅力。然而,如今的他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变得憔悴不堪。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外貌变化的无奈,也透露出他对岁月无情的感慨。同时,这也提醒人们要珍惜青春,不要让美好的时光白白流逝。
    最后一句“明知皆梦幻,莫认假为真”。诗人在此处强调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不要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被虚荣、功利等欲望所驱使,坚守内心的真诚与善良。
    整首诗以咏物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它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