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哨无宁处,龙颜有隐忧。
未曾御戎服,已报走旃裘。
地拓黄河土,天烧赤壁舟。
奈何投柱斧,不待献俘囚。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共六首,分别题为《虏哨无宁处》《龙颜有隐忧》《未曾御戎服》《已报走旃裘》等。
第一首《虏哨无宁处》,诗云“虏哨无宁处,龙颜有隐忧”,描绘了皇帝在面对边疆的动荡不安时感到忧虑和不安的情绪。
第二首《龙颜有隐忧》进一步表达了皇帝对国家形势的担忧:“未曾御戎服,已报走旃裘。” 这两句诗反映了皇帝还未亲自上阵,就已经感受到了战乱带来的压力和危机。
第三首《未曾御戎服》,诗中“地拓黄河土,天烧赤壁舟”形象地描述了皇帝面临的国家困境以及战争的残酷后果。
[④] 第四首《已报走旃裘》中的“奈何投柱斧,不待献俘囚”,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皇帝对于战争结束遥遥无期、人民受苦无望的无奈和悲哀。
第六首《奈何投柱斧》以“不待献俘囚”结束,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一种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的情感。
}
诗句如下:
虏哨无宁处,龙颜有隐忧。
未曾御戎服,已报走旃裘。
地拓黄河土,天烧赤壁舟。
奈何投柱斧,不待献俘囚。
翻译为白话文如下:
敌军的哨声无处不在,皇帝的神情充满忧虑。尚未穿上战袍,却已经送别了华丽的衣袍。开垦黄河的土地,天火焚烧着赤壁的船只。
注释:
- 虏哨:指边境上的敌哨声不断,暗示战事频繁。
- 龙颜:古代帝王之面,此处用以形容皇帝的表情,透露出内心的焦虑和忧虑。
- 未曾御戎服:没有穿上战袍,意味着皇帝还未亲临前线,就感受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 已报走旃裘:已经报告说华丽的衣袍被敌人带走,象征着国家的财富和尊严被侵犯。
- 地拓:拓展领土,这里指通过战争扩大国家疆界。
- 天烧:天火烧掉了重要的船只,强调战争给国家造成的重大损失。
- 奈何投柱斧:无奈之下只能使用投击的武器,而不是直接与敌人交战。
- 不待献俘囚:不需等待俘虏的到来,即表示战争迅速结束,敌人未敢长期停留。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于大行皇帝(宋哲宗)的哀悼之情以及对当时国难的深切忧虑。诗人通过描述边疆战事的紧张局势、皇帝的不安情绪以及国家因战争遭受的损失,反映出他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深关切和对皇帝的无限敬仰。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