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鉴高千古,名尤不假人。
周惟十夫哲,汉止一儒醇。
圣笔严褒贬,臣材岂拟伦。
骊珠六十九,谁谓橐中贫。

英鉴高千古,名尤不假人。

周惟十夫哲,汉止一儒醇。

圣笔严褒贬,臣材岂拟伦。

骊珠六十九,谁谓橐中贫。

注释:

  • 英鉴高千古:《大行皇帝挽诗六首》的首句,意为“帝王的英明和洞察力超越历史长河,影响深远”。
  • 名尤不假人:《大行皇帝挽诗六首》中的第二句,意在说明“名声卓越,并非依靠他人吹嘘”。
  • 周惟十夫哲:《大行皇帝挽诗六首》中的第三句,“周朝只有十位贤明的君主”,用以比喻宋朝皇帝的智慧与才能。
  • 汉止一儒醇:《大行皇帝挽诗六首》中的第四句,“汉朝止于一位儒学深厚的君王”,暗示了对宋朝皇帝学问和道德修养的赞赏。
  • 圣笔严褒贬:《大行皇帝挽诗六首》中的第五句,“用圣洁的笔触严格地评断是非”,表达了诗人对于公正无私的评价标准的追求。
  • 臣材岂拟伦:《大行皇帝挽诗六首》中的第六句,“我自身的才能怎能比得上古人”,展现了诗人谦虚自省的态度。
  • 骊珠六十九:《大行皇帝挽诗六首》中的第七句,“骊山出产珍珠的数量多达六十九颗”,象征珍贵且难以计量的珍宝。
  • 谁谓橐中贫:《大行皇帝挽诗六首》中的第八句,“谁说国库空虚”,反问表达出诗人对于国家财富与资源的自信及担忧。

赏析:

《大行皇帝挽诗六首》是刘克庄为纪念逝去的宋代皇帝而作的一组七言律诗。诗中不仅赞美了皇帝的英明神武和道德风范,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首句“英鉴高千古”直接点明了皇帝的英明和洞察力超越了历史的长河。这种评价不仅是对皇帝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治国理政智慧的高度赞扬。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展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历史观,强调了英雄人物的伟大成就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

第二句中的“名尤不假人”,则进一步强调了皇帝的声誉和成就并非偶然获得,而是实至名归的结果。这种表述突出了皇帝的德才兼备,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这种赞誉是对皇帝一生努力和贡献的总结,也为他们的成就和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四句通过对比周朝和汉朝的贤君,进一步强化了对宋朝皇帝智慧和道德的赞赏。诗人通过这种历史比较,不仅展示了宋朝皇帝的卓越品质,同时也强调了他们的功绩对于国家的长远影响。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对宋朝皇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末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皇帝去世的悲痛之情以及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注。诗人通过对骊山珍珠数量的描述,象征性地表达了对国家资源丰富但可能被忽视的担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