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满葵丘戍,民犹借一年。
何曾拔薤本,亦不用蒲鞭。
羡帑留修泮,公厨少起烟。
今无采诗者,付与后人传。

【注释】

葵丘戍:葵丘,春秋地名,今河南省长葛县。司直:官名,掌管监察。

拔薤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灌夫为都尉,行猎至阳朔旁,夺民斗鸡,被丞相劾奏,下吏自杀。后因称夺民财物为“拔葱”。蒲鞭:蒲,一种植物。古代以蒲皮作鞭子,用以笞打士卒,故称蒲鞭。何曾:指曹守的子孙。羡帑:羡,羡慕;帑,仓库。修泮宫:即修建泮宫,泛指修缮学宫。

【译文】

已经守卫完葵丘戍,百姓还是借一年。

哪曾拔过薤(cài)菜本,也不使用蒲鞭。

羡慕府库留修泮宫,公家厨房少起油烟。

如今没有采诗人,留给后人传诵。

【赏析】

这两首诗是诗人送曹守去职时写的。曹守在任上颇有政绩,诗人对他颇为赏识和赞赏。此两首诗是诗人对曹守的赠别之作。第一首写诗人对他的赞赏之情。第二首写他离开后的感伤之情。

首句“已满葵丘戍”,点明时间,交代了曹守赴任的时间和任期。“已”字用得巧妙,既表明了曹守的到任,也暗示了他的离任。“已满”一词,既是说任期已满,又是说曹守已将离去。这一句看似寻常的叙写,实际上是诗人有意为之。因为曹守是在诗人送别之后才离任的。这样写,便使得全诗的意境顿生变化。

第二句“民犹借一年”,是说曹守离开之后,他的任期还没有结束,百姓还要再给他一年的任期。这一“犹”字,更突出了诗人对曹守的赞誉和欣赏。

三四两句是诗人对曹守的赞美之辞。“何曾拔薤(cài)本”,“拔薤”二字极言曹守治理有方。“亦不用蒲鞭”,是说他治理有方,并不需要用蒲鞭来鞭笞士卒。“亦”字用得妙,它不仅表明曹守的治理有方,而且表明诗人对他的称赞不是出于客套。

五六句是诗人对曹守的感念之情。“羡帑”二字既写出了诗人对曹守的羡慕之意,又表明他对曹守离开后的惋惜之情。“修泮宫”三字更是表明了曹守的治绩卓著。“公厨少起烟”,既是说他离开后公家厨房少了油烟,也是说曹守离开之后,他的名声更加响亮了。

七八两句是诗人对曹守离开之后的感伤之情。“今无采诗者,付与后人传”二句,意思是如今没有采诗的人了,那就让后人代代相传吧!这里的“无采诗者”四字,是诗人对曹守的赞语,同时也是诗人对自己将来不能为国效力的无奈之感。“付与后人传”三字更是表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首先,它在结构上采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前两句写诗人对曹守的评价;后六句写诗人对曹守的感念、赞美和惋惜;最后两句写诗人对曹守离开后感伤之情。这种结构安排使诗歌层次分明,浑然一体。其次,在语言上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犹”、“何”、“亦”、“羡”等词语的使用,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又增添了诗歌的语言韵味。

这首《送曹守司直二首》是一首送别词,但写得委婉曲折,情意深长。全诗虽只有五十九个字,却把诗人对曹守的赞美、感念和惋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送别词中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