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精甲没黄沙,野哭遥怜战士家。
瓜渡月明空粉堞,芜城烟断只昏鸦。
似闻汉使攽王醢,尚喜胡儿剖帝羓。
怊怅两淮蚕织地,春风不复长桑芽。
【注释】
几多:多少。精甲:铠甲。黄沙:指沙漠。野哭:边地百姓的哭声,这里指边关的战事。瓜渡:地名,在扬州附近,为宋军与金人作战之处。月明:月光明亮。粉堞(dié):城上的白色短墙,也泛指城墙。芜城:古县名,在今江苏高邮县南。帝羓(hú):皇帝的绳索,即人丝、人网等。两淮: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两淮地区是南宋的经济重心所在,这里的桑麻茂盛,是产丝的地方,也是南宋王朝的主要财赋来源地。
【赏析】
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当时金兵大举南侵,诗人从扬州前线寄家书给在家乡的母亲,倾诉对时局的忧虑,并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渴望早日平定内乱恢复中原统一的迫切心情。
首联两句写战火连绵,生灵涂炭,表达了自己对战争造成无数生灵涂炭的愤恨。
颔联写瓜渡月明,烽火连天,一片荒凉景象。“空”字,既写月色之明,又寓有国破家亡之慨。“烟”字,则点出边地的萧索和凄清。
颈联写汉使被俘后惨遭杀害,胡儿剖开王侯的头颅,这两句既是实写,又是比喻,意谓朝廷的君臣已被胡虏所杀。“王醢”指被烹杀的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淮南王刘长。
尾联写两淮地区是产丝的地方,也是南宋王朝的重要财赋来源地,而如今却荒芜不治,生机全无,暗含着作者对时局的担忧。“桑芽”指春天新发的嫩芽,喻指国家未来的希望和前途。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